甘肃广电宽带乡村:如何提升农村网络覆盖与服务质量?

在甘肃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一直是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农民想用手机看个天气预报、孩子上网课,或者通过电商卖自家种的苹果,都可能因为网络信号差、网速慢而受阻。甘肃广电作为地方信息化建设

在甘肃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一直是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农民想用手机看个天气预报、孩子上网课,或者通过电商卖自家种的苹果,都可能因为网络信号差、网速慢而受阻。甘肃广电作为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通过“宽带乡村”工程逐步推进农村网络建设,但要真正实现“村村通、户户用”,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服务配套等现实难题。

甘肃广电宽带乡村:如何提升农村网络覆盖与服务质量?

一、农村网络覆盖的“硬骨头”在哪里?

走进陇南山区某村庄,村民老张指着自家房顶的“锅盖”天线说:“这玩意儿收个电视还行,但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更别说宽带网络了。”类似的情况在甘肃农村并不少见。地理条件复杂是首要障碍——全省43%的农村分布在黄土高原沟壑区或祁连山高海拔地带,光纤铺设成本比平原地区高出3-5倍。以庆阳市某乡镇为例,要为分散在7个山头的32户村民接通光纤,仅材料运输就需要动用骡马队。

资金缺口则是另一道坎。按照现行补贴政策,农村宽带每户建设成本约4000元,而农户实际承担能力普遍在800元以下。下表对比了不同区域网络建设成本差异:

区域类型户均成本维护费用
平原聚居村2800元300元/年
丘陵分散户6500元800元/年
高山牧区12000元1500元/年

二、破解资金困局的创新实践

面对资金难题,甘肃广电探索出“三个一点”模式: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村民出一点。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试点中,政府补贴60%建设费用,广电公司承担30%,农户只需支付10%。这种模式让200多个偏远村寨用上了百兆宽带,网费控制在每月50元以内。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用促建”策略。定西市某土豆合作社与广电签订协议,承诺网络开通后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广电因此提前布局网络。结果该村网速从2M提升到100M,土豆销量当年增长70%,形成良性循环。

三、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招数

有了网络不等于有好服务。不少村民反映:“装了宽带头三月挺快,后来就变‘老牛拉车’。”问题根源在于维护力量不足,甘肃广电现有维护人员与农村用户比例是1:1500,远低于城市的1:800。

对此,武威市试点“网格化服务”值得借鉴:

  1. 每个乡镇设立服务站,配备3名常驻技术员
  2. 培养村级信息员,给种粮大户、小卖部老板培训基础维护技能
  3. 开通方言服务热线,60岁以上老人可预约上门办理

四、让网络真正“用起来”的应用场景

在河西走廊的葡萄种植基地,甘肃广电联合农科院开发了“智慧大棚”系统。农户王大姐现在用手机就能控制滴灌设备,她说:“以前巡棚要走两公里,现在躺着就把活儿干了。”这种看得见的实惠,比任何宣传都管用。

教育领域的变化更明显。甘南藏族自治州某小学接入“广电云课堂”后,孩子们能和兰州重点中学同步上课。校长算过账:过去请代课老师每年花费8万元,现在用网络教学反而节省开支。

五、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要让农村网络服务不“掉链子”,需要制度保障。甘肃省已出台《数字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建立三大机制:

  • 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每季度由第三方检测网速和稳定性
  • 故障响应机制:农村区域故障修复不超过24小时
  • 资费调整机制:根据农民收入变化动态调整套餐价格

在海拔3000米的甘南草原,牧民扎西刚用直播卖完牦牛肉干。他说:“现在网络好了,我的牦牛能跑到天边,生意能做到全国。”这或许就是宽带乡村建设的真正价值——让每个农民都成为数字时代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