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山区,许多村庄过去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更别提上网了。但近几年,随着广电宽带网络的覆盖,一根根光纤翻山越岭,把外面的世界和山里人的生活紧紧连在了一起。这种变化不仅让村民能刷短视频、看电视剧,更悄然改变着农村的生产方式、教育模式甚至基层治理。贵州的实践,为全国农村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一、从“信息孤岛”到“一网通村”
贵州地形复杂,92.5%的面积为山地丘陵。过去,很多偏远村寨的通信主要靠“山顶建基站,山下扯嗓子喊”。2015年全省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还不足60%,村民们要上网得走几里山路到乡镇。2016年起,贵州启动“广电云”村村通工程,政府投入23亿元,用三年时间铺设了7万公里光缆。施工队带着设备攀悬崖、钻溶洞的故事,在黔东南的苗寨里至今还在流传。
到2023年,贵州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广电宽带全覆盖,用户突破400万户。这个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变:黔西南州兴义市的洒金村,78岁的布依族老人王奶奶通过视频通话,第一次看到了在广东打工孙子的婚礼直播;毕节市大方县的果农老周,用手机就能查看自家猕猴桃园的温度湿度。
表1:贵州广电宽带覆盖进程
年份 | 行政村覆盖率 | 典型应用场景 |
---|---|---|
2015 | 58% | 乡镇政府上网办公 |
2020 | 97% | 村级电商服务站 |
2023 | 100% | 智慧农业物联网 |
二、四个看得见的变化
教育资源的破壁者:在铜仁市江口县的民族中学,初三学生杨晓芳通过“空中课堂”,每周都能听到贵阳重点中学老师的英语课。全县37个教学点开通专线后,孩子们再也不用为听不清网课着急上火了。
医疗服务的及时雨:遵义市习水县的村医老张,现在遇到疑难病症就打开远程诊疗系统。去年他接诊的腹痛病人,通过高清视频会诊,及时发现了急性阑尾炎,救护车来得比以往快了2小时。
经济增收的新引擎:安顺市镇宁县的樱桃种植户组建了直播团队,2023年通过抖音卖货多赚了80万元。六盘水的水城春茶,更是靠着冷链物流+电商直播,把明前茶卖到了北上广的写字楼。
基层治理的千里眼:黔南州荔波县的瑶山乡,67个自然寨都装了“平安乡村”摄像头。去年冬天监测到独居老人李大爷家三天没开门,村干部及时破门,救起了突发中风的老人。
三、挑战与突破
尽管成效显著,广电宽带在落地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难题。每月68元的资费对部分村民仍是负担,有些老人总觉得“电视能看就行,上网是烧钱”。为此,贵州推出“扶贫宽带”套餐,最低每月18元,政府还补贴了50万台智能机顶盒。
更棘手的是人才短缺。毕节市赫章县的数据显示,全县懂电商的村民不足3%,会操作智慧农业设备的更少。当地政府联合贵州大学开设了“数字夜校”,手把手教村民用手机开网店、用无人机洒农药。
四、未来的想象空间
现在走进贵州的侗寨,能看到5G基站和风雨桥和谐共处的画面。接下来的重点是把“通网”变成“用好网”:贵阳市正在试点“数字农家书屋”,村民扫码就能借阅电子书;黔东南的苗绣合作社,准备用AR技术让顾客手机扫描绣品就能看制作过程。
在修文县的猕猴桃基地,物联网设备已经能实时监测2000亩果园。负责人算过账:精准灌溉系统让水电费节省35%,病虫害预警减少损失约20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效益,让更多农民开始主动拥抱数字化。
从山顶的基站到田头的传感器,从手机屏幕里的网课到直播间里的山货,广电宽带就像一条看不见的公路,正载着贵州乡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当74岁的侗族歌师吴光亮第一次用短视频平台传唱侗族大歌时,他可能没想到,这条网线连通的不仅是村寨和城市,更是传统文化与未来世界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