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鹏博士集团将长城宽带以100万元出售给中安实业投资公司的消息传出,不少用户误以为长城宽带被转给了广电网络。实际上,广电网络与长城宽带仅是长期合作关系,双方通过资源整合应对市场挑战,但企业主体归属并未发生变化^[6]^。
一、合作背景:政策驱动下的抱团取暖
早在2020年广电网络获得5G牌照后,就与长城宽带达成战略合作。这种合作源于国家推行的“三网融合”政策,要求电信、广电、互联网三张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广电网络拥有内容分发牌照和有线电视资源,但宽带用户基础薄弱;长城宽带作为民营运营商,覆盖200多个城市却缺乏内容资源。两者合作既能满足政策要求,又能实现优势互补^[1]^。
合作模式的核心要素
双方合作聚焦三个层面:
1. 基础设施共建广电利用现有同轴电缆网络,长城宽带提供以太网技术,在30多个城市试点混合组网。这种模式比新建光纤成本降低40%,覆盖速度提升3倍^[1]^。
2. 套餐捆绑销售推出“宽带+电视”融合套餐,价格比单独购买便宜25%。例如北京地区100M宽带+高清电视包年698元,较单独办理节省232元^[1]^。
3. 服务网点复用全国6000余个广电营业厅开放办理长城宽带业务,后者1.2万个社区服务站代收广电费用。这种渠道共享使双方运营成本下降18%^[1]^。
二、用户服务纠纷频发的真相
合作并未改善长城宽带的服务质量。2024-2025年集中爆发多起纠纷:
事件时间 | 问题类型 | 涉及用户数 |
---|---|---|
2024年8月 | 天津某小区光纤被物业剪断 | 1000户 |
2024年12月 | 上海用户合约期内断网 | 3200例 |
2025年3月 | 强制转网收费纠纷 | 日均150起 |
以上海祝先生的案例最具代表性。他1780元办理的套餐应服务至2028年,却在2025年3月被强制断网,要求加价1000元转网电信“翼长宽”业务。客服解释称这是“网络升级”,但实际是将用户转卖给其他运营商^[2]^。
维权困境解析
用户维权面临三重阻碍:
1. 收费主体隐蔽:2023年后缴费收款方变为各地代理公司,与长城宽带无直接法律关系。北京用户王女士的转账记录显示,收款方是“鑫达网络科技”,与长城宽带工商信息无关联^[3]^。
2. 司法执行困难:长城宽带母公司涉及287起被执行案件,总金额超3.6亿元。即便用户胜诉,账户冻结导致无法执行^[3]^。
3. 监管协调失效:通信管理局只能调解不能强制,2024年天津用户李先生的投诉显示,调解成功率不足12%^[4]^。
三、资本运作下的生存挣扎
鹏博士出售长城宽带的深层原因,可从财务数据看出端倪:
1. 用户流失严重2022-2024年用户数从950万暴跌至210万,主要流失到移动、电信的低价套餐。北京朝阳区某社区调研显示,长城宽带占有率从63%降至17%^[3]^。
2. 资金链断裂风险采用“寅吃卯粮”模式:用户预付费被用于当期运营支出。当2024年新增用户同比减少82%时,既无法履行既有合约,也没钱维护网络^[3]^。
3. 资产价值缩水100万元的出售价包含:47个城市经营权、9.8万公里光纤、320万存量用户。对比2017年鹏博士50亿收购价,资产贬值达5000倍^[6]^。
四、行业启示与用户建议
这个案例暴露民营宽带的三重困局:
1. 基础设施依赖:没有自主骨干网,需租用三大运营商资源,成本占比达营收的57%^[1]^。
2. 政策红利消失:“宽带中国”专项补贴2019年终止后,民营企业每用户运维成本上升39%^[1]^。
3. 技术迭代压力:5G和千兆光纤普及使民营运营商技术差距拉大,上海测试显示长城宽带5G转化率仅为电信的1/7^[2]^。
对于现存用户,建议:立即备份缴费凭证、停止预付费续约、优先考虑携号转网。正如北京通信管理局某官员私下透露:“这已不是商业问题,而是如何体面退场的社会问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