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资讯类:家门口的大事小情
每日18:30准时开播的《韶关新闻联播》是收视率长期稳居前三的节目。主持人用客家话和普通话双语播报,既有市委市政府最新政策解读,也有菜市场猪肉价格波动这样的民生信息。特别是每周五增设的《民生热线》板块,住建局、教育局负责人现场接听观众来电,去年解决了157起房产证办理、学区划分等实际问题。
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推出的《县区直通车》采用移动直播车形式,记者深入乳源瑶寨、南雄古驿道等特色地域。今年清明节特别节目直播了始兴客家祭祖仪式,实时收视突破12万人次,创下文化类节目新高。
二、综艺娱乐节目:本土明星的摇篮
每周六晚的《北江大舞台》已持续播出9年,累计培育出37位省级以上才艺比赛获奖者。这个开放式舞台既有七旬老人的采茶戏表演,也有小学生街舞团队。2023年新增的《方言挑战赛》环节,让来自乐昌、仁化等不同县区的选手用家乡话演绎经典台词,节目抖音片段最高播放量达580万次。
季度特别企划 | 播出时间 | 亮点内容 |
---|---|---|
春节特辑 | 除夕19:00-初一1:00 | 各县花车巡游直播+方言春晚 |
中秋特辑 | 农历八月十四20:00 | 丹霞山赏月航拍+月饼作坊体验 |
三、影视剧场:老广最爱煲剧台
晚间黄金档的《珠江剧场》专注粤语配音剧集,今年引进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特别篇创下23%的收视份额。每天下午的《经典回放》时段轮播《万水千山总是情》《大地恩情》等怀旧剧集,吸引中老年观众定时守候。
值得关注的是周末开设的《学生专场》,上午播放《数学小天才》《物理真有趣》等科教片,下午则安排《少年黄飞鸿》《国学小讲堂》等寓教于乐的节目,家长反馈孩子周末看电视时间同比下降40%。
四、生活服务类:实用信息集散地
工作日上午10点的《健康韶关》由市中医院专家轮值,今年春季推出的《中药膳食》系列手把手教观众辨认本地草药。每期节目结束后,热线电话都会接到超200个咨询来电。
每周三的《今日菜篮子》堪称家庭主妇的指南针,记者蹲点韶关最大的一市场、兴隆市场采集时令菜价。今年三月蕨菜上市时,节目组制作的《野外采蕨地图》被转发超5万次,带动周边乡镇农家乐增收明显。
五、教育文化节目:传承与发展并行
《韶关非遗档案》每月深度解析一个非遗项目,近期播出的《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不仅展示传人李师傅的绝活,还开通了定制认购渠道。与之配套的《小小传承人》栏目,记录孩子们在瑶绣作坊、采茶戏班的学习过程,很多家长看完后主动联系文化馆报名体验课。
针对中高考群体开设的《名师在线》特别节目,每年3-6月邀请北江中学、市一中的特级教师坐镇。去年物理科王老师讲解的电路图解题技巧,让节目视频在B站获得教育区周榜第三名。
韶关广电的节目编排始终紧扣"在地化服务"理念,既有及时权威的新闻发布,也有温暖亲切的生活指引,更不乏展现本土文化的创新尝试。这种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节目生态,使其在流媒体冲击下仍保持着稳定的受众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