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鳌江镇的李阿姨最近成了邻居们眼中的“网络达人”,原因竟是她家新装的广电宽带电话。这个月初社区茶话会上,十几个老邻居围着李阿姨问个不停:“听说你家这个宽带能看电视还能打电话?”“网费贵不贵?”“维修服务快不快?”李阿姨掰着手指头给大家算账,说得邻座王大爷当场就要了安装电话。
一、真实用户的使用账本
在鳌江镇中心开了十年五金店的张老板最有发言权。他给记者看了记账本:原先用着某通信公司的融合套餐,每月198元包含200M宽带、2部手机号和有线电视。去年听说广电网络推出“电视+宽带+固话”三合一套餐,每月138元还送3个亲情号码,半信半疑地办了转网。
项目 | 原套餐 | 广电套餐 |
---|---|---|
月费 | 198元 | 138元 |
宽带 | 200M | 300M |
通话 | 2个手机号 | 固话+3亲情号 |
“刚开始担心便宜没好货,用着用着发现捡到宝了。”张老板说,最直观的变化是每月省下60块钱,相当于两箱牛奶钱。店里装着的两个监控摄像头,原先偶尔会卡顿,现在高清画面流畅得很。家里孩子上网课,老婆追剧,再没出现过“转圈圈”。
1.1 老年人用得顺手的电话功能
70岁的赵奶奶对智能设备一窍不通,唯独把广电的红色座机摆在客厅最显眼位置。大号按键、语音报号、紧急呼叫这三个功能让她赞不绝口。“有次半夜心慌,摸着黑都能按到紧急键,5分钟不到社区医生就上门了。”更让她高兴的是,三个子女的号码设成亲情号,打电话不要钱。
1.2 小商户的意外收获
开淘宝店的“90后”小林起初冲着低价套餐办理,没想到收获意外惊喜。“直播间背景音乐再没卡过,上传商品图快得像飞起来。”她特别提到客服手把手教着设置的“固话转接”功能,出门进货时客户来电自动转手机,半年多没漏过单。
二、维修师傅的24小时
跟着广电网络维修车跑了一天,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工单很有说服力。早上8点处理完老年活动中心的WiFi故障,10点给新开业的火锅店加装AP面板,下午3点解决居民区光猫过热问题,晚上9点还在帮网课掉线的学生调试路由器。
维修组长陈师傅掏出手机展示“接单地图”,全镇23个社区标注着不同颜色的服务标记。“黄色是2小时内要上门的紧急工单,蓝色是预约安装,红色是重复报修。”他特别指了指地图边缘的渔村片区:“上周台风断了光缆,我们连夜架设临时基站,渔民们第二天照常能视频卖海鲜。”
三、比价格更重要的细节
在鳌江镇行政服务中心的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广电网络的评分项里有个特别突出的数据——92%的用户记得住报修电话。对比其他运营商普遍在60%左右的成绩,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服务秘诀。
负责片区维护的王经理揭秘:“我们给每个用户建档时都会记录家庭成员情况。比如独居老人家里,我们会把光猫指示灯调到最亮,方便检查设备状态;有幼儿的家庭主动建议设置上网时段控制;开店的就帮着调试监控设备的最佳角度。”
开杂货铺的老周说起件事:去年冬天连续暴雨,他随口跟装机师傅提了句仓库网络不稳定,第二天就有人带着设备来免费升级线路。“其实我都没正式报修,他们就当正经事办了。现在店里八个监控探头清清楚楚,再没丢过货。”
四、用户间的口耳相传
在鳌江人常去的江滨公园,随机采访了二十多位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用着用着就离不开了”。退休教师孙阿姨展示了她手机里的广场舞群,38个成员里有29家用的是广电宽带,“开视频教学不卡顿”成了她们选择宽带的硬指标。
装修公司的吴老板算过笔经济账:公司六部业务电话全转成广电固话后,每月通讯费从800多降到300出头。最让他惊喜的是固话录音功能,“有次和客户扯皮,调出三个月前的通话记录,事情当场就解决了。”
傍晚的菜市场里,海鲜摊主老郑边直播开蚌边接订单。“广电给拉的企业宽带确实稳,高峰期五十多人在线也不卡。昨天有个江苏客人连着看了两小时开珍珠,最后买了八千多的货。”他身后崭新的光纤箱上,贴着张泛黄的维修单,上面手写着三个不同的师傅号码。
这些真实的故事拼凑出鳌江广电网络的口碑密码——它可能不是参数表上最亮眼的,但肯定是老百姓用着最顺手的。就像李阿姨说的:“好网络就像家里的自来水,平时不觉得特别,但天天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