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联通4G用户发现,自己的手机套餐费用不知不觉涨了。无论是老用户续约,还是新用户办理套餐,价格都比以前高出一截。有人抱怨“流量没变,钱却越交越多”,也有人疑惑“明明没升级套餐,怎么就多扣钱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消费者又该怎么做?
一、联通4G套餐涨价的原因
1. 5G建设成本转嫁
三大运营商正全力推进5G网络覆盖。截至2023年,全国5G基站总数已突破300万座,但5G的高投入短期内难以盈利。以中国联通为例,2022年财报显示,其5G资本开支占比超过总投资的60%。这部分成本压力,部分通过提高4G套餐价格来分摊。
2. 4G维护成本增加
尽管5G是未来方向,但4G用户仍占主流。基站电费、设备维护、网络优化等费用逐年攀升。比如,一个4G基站每年电费约1.2万元,而全国有超过500万个4G基站。运营商为保利润,只能调整资费。
3. 市场竞争策略变化
早年为抢夺用户,运营商曾大打“价格战”,推出大量低价套餐。如今市场趋于饱和,企业转向追求利润增长。以联通“冰激凌套餐”为例,2019年月费99元包含20GB流量,2023年同价位套餐流量降至15GB。
套餐类型 | 2019年内容 | 2023年内容 |
---|---|---|
入门套餐 | 39元/10GB | 49元/8GB |
主流套餐 | 99元/20GB | 99元/15GB |
二、消费者应对策略
1. 重新评估实际需求
很多人习惯办理“大流量套餐”,但实际每月只用掉30%的流量。通过运营商APP查询过去6个月的使用记录,如果发现流量长期剩余,建议降档套餐。例如原价129元的套餐若降为99元档,一年能省360元。
2. 善用“携号转网”政策
自2019年全面开放携号转网以来,用户无需换号即可切换运营商。以北京地区为例,移动、电信针对转入用户提供“首年7折”“赠送视频会员”等优惠。比较三家运营商的在售套餐,可能找到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3. 关注合约到期时间
运营商常在合约到期时自动续约并调整资费。建议提前30天致电客服确认续约条款,若发现涨价,可要求按原价续约或终止合约。根据《电信条例》,用户有权在无合约约束时自由调整套餐。
4. 组合使用互联网套餐
将主套餐降至最低档(如8元保号套餐),再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渠道购买日租流量包。以每天1元1GB计算,每月30GB流量仅需30元,加上通话费用,总支出可能比传统套餐低40%以上。
三、长期趋势与建议
4G套餐涨价或成常态,但消费者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移动用户ARPU(人均月消费)为45.8元,较5年前增长12%。面对资费调整,保持理性消费、主动比价、灵活组合服务,才是应对之策。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商线下营业厅往往保留着未公开的优惠方案。亲自到店咨询,有时能办理到官网上线不到的“隐藏套餐”。企业客户、银联用户、学生群体等特定身份,也可能享受专属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