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5G套餐资费问题频繁被消费者吐槽。以中国联通为例,其5G套餐被许多用户认为存在「价格虚高、服务缩水」的现象。这种争议背后,究竟藏着哪些不合理的设计?
一、套餐定价违背市场规律
联通5G基础套餐起价129元/月,包含3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对比4G时代同价位套餐,流量增幅不足50%,但资费却直接翻倍。更令人费解的是,当用户超出套餐流量后,每GB收费高达5元,这比市面上主流流量包的均价高出2-3倍。
表1:联通4G/5G套餐对比(月费)套餐类型 | 4G套餐 | 5G套餐 |
最低价格 | 76元 | 129元 |
基础流量 | 20GB | 30GB |
二、「伪升级」的服务陷阱
运营商宣称5G套餐提供「极速网络」,但实测数据显示,在非核心城区,5G信号覆盖率不足60%。更关键的是,当用户办理套餐升级后,原有的免费宽带、亲情号等服务会被强制取消。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套路,导致用户实际获得的服务价值不升反降。
三、捆绑销售制造选择障碍
联通在推广5G套餐时,设置了复杂的捆绑规则:
1. 必须承诺在网24个月
2. 强制绑定2个以上增值业务(如视频会员、云盘服务)
3. 老用户无法单独办理流量包
这种策略直接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关于「套餐退订难」的投诉中,联通占比达37%。
四、技术成本下降未惠及用户
据工信部数据,5G基站单站建设成本已从初期80万元降至35万元,运营商的网络维护成本下降约40%。但套餐资费始终未出现实质性下调,反而通过「达量限速」等隐性手段变相提高收益。这种成本转嫁行为,明显违背技术普惠原则。
五、消费者维权陷入死循环
当用户提出资费异议时,客服往往以「套餐规则已公示」为由推脱。由于通信服务具有专业性壁垒,普通消费者很难举证运营商违约。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营业厅在办理套餐时故意模糊关键条款,导致后期维权缺乏证据支持。
要破解5G资费困局,既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动态定价监测机制,也要求运营商正视用户权益。只有当资费标准回归服务本质,5G技术才能真正发挥惠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