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那个冬天,许多联通用户发现营业厅里再也找不到5元套餐的宣传单了。原本柜台显眼位置的“米粉卡”“星粉卡”一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月租35元起步的新套餐。这种变化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从1999年中国移动推出神州行套餐算起,超低价套餐在中国通信市场存活了整整20年,最终在5G时代来临前退出历史舞台。
一、消失的5元套餐
联通最早停办的5元套餐是2017年推出的“米粉卡”。这款套餐月租5元包含1GB流量,超出部分按1元/GB计费,当年在大学生群体中风靡一时。但到2019年5月,用户发现其办理入口从官网消失。随后星粉卡、天神卡等同类产品陆续下架,现存用户只能办理月租35元的新畅爽卡。
运营商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产品升级”,但内部数据显示:5元套餐用户平均每月贡献收入不足8元,而维护这类用户的成本高达12元/月。以江西联通为例,2019年下架的5元套餐用户约占总用户数的3%,却消耗了7%的基站资源。
二、下架的四大推手
2.1 算不过来的经济账5元套餐用户看似数量庞大,实则贡献微薄。以某款5元套餐为例:用户月均消耗流量40GB,按阶梯资费计算,运营商月收入仅35元。但每GB流量的传输成本约0.8元,40GB流量成本已达32元,还不包括基站折旧、客服维护等费用。
套餐类型 | 月均收入 | 维护成本 | 利润率 |
---|---|---|---|
5元套餐 | 35元 | 45元 | -22% |
35元套餐 | 65元 | 50元 | 30% |
2019年时,用户日均流量消耗约500MB,5元套餐的1GB流量尚可应付。到2025年,短视频和直播普及使日均流量暴增至3GB,用户每月要为5元套餐额外支付90元流量费,实际支出反超常规套餐。
2.3 运营商的默契合谋2024年运营商间形成“价格同盟”,通过互相举报违规套餐来清理市场。某运营商市场部员工透露:“只要发现对手有低于19元的套餐,我们就向工信部投诉。”这种“竞合关系”直接导致低价套餐失去生存空间。
2.4 5G建设的资金窟窿建设单个5G基站的成本是4G基站的3倍,而覆盖相同区域需要多建40%的基站。运营商年报显示,2024年5G网络建设资金缺口达1200亿元,停售低利润套餐成为回笼资金的重要手段。
三、蝴蝶效应在扩散
套餐下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2025年北京某高校调查显示,仍有12%的老年机用户坚持使用5元套餐,他们普遍遭遇“被升级”——运营商通过电话推销诱导变更套餐,有位老人发现话费突然从5元变成29元,维权半年才恢复原套餐。
更严重的影响出现在物联网领域。共享单车、智能电表等设备原本依赖5元套餐,套餐停售后,某共享出行公司运营成本骤增30%。这些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2025年共享单车起步价从1.5元涨至2元。
套餐迭代还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被迫升级的用户发现:35元套餐包含的20GB流量根本用不完,但又无法退回低价套餐。这种“强制消费”导致2025年第二季度三大运营商投诉量同比上升47%。
四、硬币的另一面
在争议声中,运营商也有难言之隐。中国联通2024年财报显示,其5G用户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达58元,是4G用户的2.3倍。但5G网络利用率仅37%,大量资源闲置。这种超前建设与用户需求错位,迫使运营商通过套餐升级来分摊成本。
市场调节机制也在发挥作用。2025年第三方电商平台出现“套餐黄牛”,他们通过企业客户渠道批量办理5元套餐,再以80-120元/张的价格转卖。这种灰色交易虽然违法,却客观满足了部分用户的刚性需求。
历史总是螺旋上升。就像20年前人们惋惜0月租神州行卡消失,5元套餐的退场或许预示着通信服务正从“保基本”向“优质优价”转型。只是这种转型过程中,那些坚持用老年机扫码付款的老人,那些靠共享单车通勤的打工族,他们的通信权利该如何保障?这个问题,可能比套餐下架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