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中国联通的76元套餐「越来越用不起」。原本每月76元包含的流量和通话时长,现在要么悄悄缩水,要么直接涨价到86元。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运营商的价格调整是合理成本上涨,还是变相收割用户?
一、76元套餐的「变形记」
打开中国联通APP,会发现76元套餐至少有三个版本:2019年推出的「畅爽冰激凌」含20GB流量+300分钟通话,2021年升级版给到30GB+500分钟,而2023年新用户办理的套餐却变成25GB+200分钟。更微妙的是,老用户续约时会被推荐「加10元享5G极速服务」。
表1:76元套餐历年配置对比(边框加粗为红色)年份 | 流量 | 通话 | 隐藏条款 |
---|---|---|---|
2019 | 20GB | 300分钟 | 达量降速至3Mbps |
2021 | 30GB | 500分钟 | 定向流量占比40% |
2023 | 25GB | 200分钟 | 强制捆绑5G服务 |
用户算不清的账
山东用户王女士的账单显示,她的套餐费从2020年至今累计上涨37%,但实际使用体验反而下降:「以前20GB够用,现在刷短视频半小时就耗掉1GB,运营商给的所谓大流量都是夜间专用。」这种「明升暗降」的操作,让套餐的实际价值打了折扣。
二、涨价背后的三重推手
当用户抱怨资费上涨时,中国联通2022年年报显示,其移动业务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同比增长2.3%。这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藏着运营商不得不涨价的现实压力。
(1)5G基建的千亿窟窿
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建成293万个5G基站,其中联通参与建设的基站超过120万个。单个5G基站的功耗是4G的3倍,建设成本高出40%。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需要用户买单。
(2)流量爆炸倒逼扩容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户均移动流量从2019年的7.8GB猛增到2023年的15.6GB。抖音、直播等应用的普及,使得运营商每年要投入数百亿元进行网络扩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明指出:「现在1GB流量的实际成本比三年前降低60%,但总需求量翻了两番。」
(3)营销费用的暗战
三大运营商2022年的销售费用总和高达1500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4个亿。线下营业厅的「办套餐送粮油」、直播间「9.9元抢购」等促销活动,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套餐价格上。
三、横向对比揭示的真相
把联通76元套餐放在行业坐标系里观察,会发现其定价处于中游水平。中国移动的78元套餐包含22GB通用流量+100分钟通话,电信的79元套餐则是25GB+300分钟。但用户的实际感知差异来自两个关键点:
1. 计费规则的游戏
多数套餐的「不限量」实为「达量限速」,当用户当月流量使用超过50GB后,网速可能降至128Kbps,相当于退回到2G时代。
2. 合约期的陷阱
所谓的「优惠价」往往附带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份30%的违约金。河南消费者协会2023年受理的通信类投诉中,有43%涉及合约解除纠纷。
四、普通用户的破局之道
面对复杂的套餐体系,通信行业专家建议采取「三步筛选法」:
1. 根据每月实际用量选择档位(低于10GB选保号套餐,10-30GB选互联网卡,30GB以上选传统套餐)
2. 优先选择可随时变更的「无合约套餐」
3. 每半年核查账单,防止「免费体验」变自动续费
北京白领张先生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将通信费从每月98元降至63元:「关键是不要被『赠送宽带』『会员权益』这些花哨的东西迷惑,抓住流量和通话这两个核心需求。」
说到底,通信资费的涨跌本质上是个数学题。当5G建设成本、流量消耗速度、运营商利润这三个变量相互博弈时,用户更需要保持清醒,在纷繁复杂的套餐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