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夏之交,不少老用户发现联通营业厅的8元套餐办理入口悄然消失。客服口径从“套餐已停售”到“推荐升级38元套餐”出奇一致,社交媒体上关于“保号套餐消失”的讨论持续升温。这场看似普通的套餐调整背后,折射出通信行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一、停售背后的三重推力
联通8元套餐的停售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13年北京联通就以“涉嫌盗窃”为由清理过类似套餐,2024年福建联通停售事件更引发用户集体投诉。如今全国性停售动作,主要源于运营商的三重压力:
1. 收益与成本剪刀差加剧5G基站电费是4G的3倍,单站年运维成本超10万元。当8元套餐用户占比超过20%时,其贡献的营收难以覆盖网络维护成本。2024年移动财报显示,ARPU(用户平均收入)低于15元的套餐已连续三年亏损。
2. 存量用户经营策略转向运营商将用户分为四类:高价值用户、成长型用户、保号用户、沉默用户。8元套餐用户中72%属于后两类,却占用同等网络资源。某省联通内部文件显示,2024年保号用户投诉量占比达38%,但贡献营收不足5%。
3. 套餐体系结构性矛盾运营商 | 保号套餐 | 流量单价 | 附加限制 |
---|---|---|---|
中国移动 | 8元(已停) | 0.29元/MB | 需预存100元 |
中国联通 | 8元(部分停) | 0.3元/MB | 绑定宽带 |
中国电信 | 9元 | 0.25元/MB | 合约期24个月 |
上表显示,保号套餐的流量单价普遍高于常规套餐4-6倍。这种价格倒挂既刺激用户升级套餐,也加剧了资费争议。
二、蝴蝶效应正在显现
1. 用户选择空间压缩福州用户林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原8元套餐含30分钟通话,现最低档19元套餐通话缩至10分钟,流量却增加500MB。这种“加量不加价”的升级,对老年群体反成负担。
2. 携号转网量激增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Q1携号转网申请量同比增加40%,其中63%来自保号套餐用户。但转网并非万能解药,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7%的用户转网后遭遇信号降级、增值业务绑定等问题。
3. 法律纠纷常态化北京某律所2025年受理的通信类诉讼中,38%涉及套餐变更纠纷。争议焦点集中在运营商单方面修改协议的合法性,以及“套餐外流量按MB计费”的公平性。
三、破局之路在何方
深圳已试点“阶梯保号套餐”:月费8元包含基础通信功能,按实际使用量分段计费。这种模式既保留低价入口,又避免资源空置。但推广面临系统改造成本高、计费复杂度增加等挑战。
对普通用户而言,可采取三招应对:①拨打10015升级投诉;②通过工信部公众号提交申诉(平均处理周期5工作日);③办理保号套餐时要求书面确认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