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中国联通的用户发现,营业厅和手机App里的套餐选项更新得越来越频繁。原先用得好好的套餐突然下架,新套餐看似优惠却暗藏门槛,甚至有人抱怨“刚办完套餐,下个月就出更划算的”。这种频繁调整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门道?用户到底是占便宜还是被套路?
一、套餐换得勤,根源在哪儿?
第一个推手是“价格战”逼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联通三家运营商就像菜市场里抢客的摊贩,用户走到谁家柜台前,谁就能多赚点钱。为了抢客户,联通不得不把套餐价格越压越低。比如去年推出“冰淇淋套餐”的移动,直接把流量和通话时长打包成“不限量”,逼得联通三个月内连推三款对标产品,结果用户还没搞明白区别,新套餐又来了。
第二个原因是用户自己“变心”太快。现在大伙儿刷短视频、看直播成了日常,流量消耗比五年前翻了十倍。2018年20GB流量算豪华配置,现在连老年机用户都要选30GB起步。联通市场部的人私下说:“我们就像服装店老板,夏天得赶紧上短袖,冬天立马换棉袄,稍微慢半拍库存就压手里。”
年份 | 主力套餐流量 | 平均价格 |
---|---|---|
2018 | 10-20GB | 88元 |
2023 | 60-100GB | 59元 |
1. 内部考核逼出“短命套餐”
联通基层员工透露,公司每月都有KPI考核,要是连续三个月没完成新套餐办理量,整个营业厅的奖金都要打水漂。去年某地分公司搞出“闪电套餐”,要求员工必须让70%的老用户换成新套餐,结果出现未经同意擅自改套餐的投诉。这种“保量不保质”的考核方式,让很多套餐刚出生就注定活不长。
二、用户真的占到便宜了吗?
表面看,59元100GB的套餐确实比五年前划算,但仔细算账会发现猫腻。某用户去年办理的“超享版”套餐,宣传页写着“100GB全国流量”,小字却注明“每月超过40GB后限速1Mbps”。更气人的是,今年这款套餐改名叫“畅游版”,流量不变但价格涨了10元,老用户想续约还得重新审核信用分。
隐藏条款已成行业通病:
- 合约期从12个月悄悄变成24个月
- 5G网络覆盖区域随时可能调整
2. 服务缩水没人管
北京王女士的遭遇很典型:原来68元套餐包含免费宽带,换成新套餐后宽带费另算,客服却说是“自主选择”。河南张先生更倒霉,新套餐里的“免费换卡”服务,跑到营业厅被告知必须消费满199元才能享受。这种服务承诺和实际执行的偏差,让用户有种“被钓鱼”的感觉。
三、破局需要多方合力
要改变这种乱象,光靠用户自己擦亮眼睛不够。广东通信管理局去年处理的投诉中,有43%涉及套餐宣传不实,说明监管必须跟上节奏。建议运营商学习银行的做法,在推出新套餐时同步提供“套餐对比计算器”,让用户能清楚看到新旧套餐的真实差异。
用户自保三招:
- 办理前用手机录下客服承诺
- 每月核查话费账单明细
- 到期前30天主动联系运营商
说到底,套餐频繁更换就像快餐店不停推出新品,核心是为了让顾客多消费。但通信服务不是汉堡薯条,用户需要的不是花样翻新,而是实实在在的性价比和透明服务。当运营商学会把用户当长期伙伴而不是短期韭菜,这场“套餐大战”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