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联通逐步取消0月租套餐的举措引发用户热议。这一变化看似简单的资费调整,实则背后交织着行业转型、政策监管、企业运营等多重因素。消费者在感叹“便宜套餐消失”的通信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一、政策收紧与合规要求
2025年工信部出台的《移动通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运营商不得推出月租低于29元的套餐产品。该政策旨在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企业通过恶性价格战扰乱行业生态。此前存在的0月租套餐,大多属于政策执行前的“历史遗留产品”。
新规实施后,运营商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清理存量低价套餐,另一方面需重构资费体系。以某省联通为例,其2024年底在网的0月租用户达230万户,这些用户月均消费不足5元,却占用着与其他用户同等的基础服务资源。在政策倒逼下,套餐调整已成必然选择。
1.1 实名制深化执行
0月租卡长期存在实名登记漏洞。部分用户通过非正规渠道批量购卡,导致“一人多卡”现象严重。某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电信诈骗案件中,63%的涉案号码属于0月租套餐。这促使监管部门要求运营商通过资费门槛过滤风险用户。
1.2 跨省资费统一
以往运营商通过“跨省甩卡”吸引异地用户,0月租套餐常作为引流工具。2025年起实施的“一卡一省”政策,要求用户必须在号码归属地完成实名认证,切断了低价套餐的跨区域流通渠道。某款热销的联通0元日租卡因此日活用户下降72%,最终退出市场。
二、成本压力与运营逻辑
表面看0月租套餐不收费,实则运营商需承担隐性成本。每张sim卡涉及的基站维护、信道占用、客服支撑等基础成本约10元/月。当用户仅使用基础功能时,企业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
成本结构对比(2024年数据)
成本项目 | 0月租用户 | 普通套餐用户 |
网络资源占用 | 8.5元/月 | 8.5元/月 |
号码资源费 | 1.2元/月 | 1.2元/月 |
系统维护费 | 0.3元/月 | 0.3元/月 |
这张成本对比表清晰显示,即便用户不产生消费,运营商每月仍需为每个号码支出近10元。当大量用户仅使用接打电话、接收短信等基础功能时,企业成本压力陡增。
三、市场策略转型
在价格战难以为继的背景下,联通开始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经营”。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同比提升19%,主要得益于低价值用户的主动清退和套餐升级。
3.1 套餐体系重构
新的资费体系呈现两大特征:取消纯0月租产品,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将基础功能拆分为可选包。例如来电显示从默认包含改为6元/月的增值服务,短信功能调整为按条计费。这种“模块化”设计既满足监管要求,又保障基础收益。
3.2 物联卡整顿
市场上流通的所谓“永久0月租卡”,70%属于违规流入个人市场的物联卡。这些卡片存在流量虚标、限速等问题,用户投诉率是正规套餐的3.2倍。联通在2024年底开展专项清理,关停160万张违规物联卡,从源头切断0月租套餐供给。
四、用户行为倒逼改革
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加速了0月租套餐退场。调研显示,0月租用户中:43%持有3张以上手机卡,29%半年内无任何消费记录,15%存在异常通话行为。这类用户不仅难以贡献收入,还加剧了号码资源浪费和网络安全风险。
运营商内部测算表明,维护100万0月租用户的成本,相当于服务30万普通套餐用户。在5G网络建设需要巨额投入的当下,资源向高价值用户倾斜成为必然选择。这场看似突然的资费调整,实则是通信行业走向成熟运营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