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官网上已经很难找到4G套餐的入口。无论是新用户办理业务,还是老用户更换套餐,默认推荐的都是5G套餐。这种现象引发了消费者的疑惑:4G套餐真的消失了吗?中国联通为什么要淡化4G业务?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行业变革的深层逻辑。
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自2020年起,工信部开始明确推动5G网络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337.7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这种政策导向使得运营商不得不调整资源配置。中国联通2022年的年报显示,其资本开支中5G相关投入占比达到45%,较4G时期提升近20个百分点。
技术迭代带来的资源倾斜:技术标准 | 基站建设成本 | 单用户维护成本 |
---|---|---|
4G | 8-12万元/站 | 约3元/月 |
5G | 25-40万元/站 | 约8元/月 |
这张对比表清晰展现了运营商面临的成本压力。在总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维护两代网络意味着双重支出,这使得运营商更倾向于推动用户向5G迁移。
用户感知之外的运营现实
虽然官方不再主推4G套餐,但实际使用中仍有变通方案。老用户仍可继续使用原有4G套餐,部分地区营业厅也保留着"自由组合套餐"等隐形4G资费方案。这种"隐形存在"的状态源于我国仍有超6亿4G用户的市场现实。
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国移动在5G用户渗透率上的领先(截至2023年Q3达62%),给联通带来巨大压力。三大运营商的5G套餐用户渗透率竞赛,直接导致资源分配策略调整。据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入网用户中,选择5G套餐的比例已超过85%。
运营商战略调整对比:运营商 | 4G套餐下架时间 | 现存4G用户占比 |
---|---|---|
中国移动 | 2022年6月 | 38% |
中国电信 | 2023年1月 | 41% |
中国联通 | 2023年3月 | 43% |
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平衡术
根据《电信服务规范》,运营商必须保障存量用户权益。这意味着虽然不主动推广4G套餐,但原有用户仍可继续使用。部分地区出现的"套餐自动迁移"争议,实际上更多源于营业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而非公司层面的强制政策。
4G网络的未来定位
通信行业专家指出,4G网络将长期承担"基础覆盖网"的角色。在高铁、高速公路等场景,4G仍具有成本优势。中国联通2023年网络优化方案显示,其4G基站重点转向农村和室内深度覆盖,5G则聚焦于城市热点区域。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不必过度担心4G服务中断。按照工信部规划,4G至少会持续运营到2030年。当前的变化更多是资费体系调整,而非网络服务降级。用户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保号套餐+流量包的方式实现经济型用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