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为何严控超低资费套餐?影响用户选择吗?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低价手机套餐变少了。原本每月19元就能享受20GB流量和100分钟通话的「神卡」,现在要么涨价到29元,要么直接下架。这种变化让很多精打细算的用户直呼「不习惯」,也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低价手机套餐变少了。原本每月19元就能享受20GB流量和100分钟通话的「神卡」,现在要么涨价到29元,要么直接下架。这种变化让很多精打细算的用户直呼「不习惯」,也引发了关于运营商资费策略的热烈讨论。

联通为何严控超低资费套餐?影响用户选择吗?

一、低价套餐为何突然收紧

要理解联通严控超低资费的原因,得从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2017年「提速降费」政策刚推行时,运营商为抢占市场,纷纷推出「地板价」套餐。当时某运营商甚至推出过「9元包全国不限量」的促销活动,这种价格战直接导致行业陷入「增量不增收」的怪圈。

根据工信部2023年公布的数据,三大运营商近五年流量单价下降了95%,但用户月均流量使用量却增长了23倍。这种「薄利多销」模式在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时期尚可维持,但随着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不得不考虑经营压力。

具体到联通,三方面因素尤为关键:

1. 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指标从「市场份额」转向「经营质量」,要求2025年前完成亏损套餐清理
2. 5G网络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单基站建设成本是4G的3倍
3. 存量用户争夺战白热化,过度降价反而导致客户忠诚度下降

套餐类型2019年平均价格2023年平均价格流量增幅
入门套餐19元/月29元/月+50%
主流套餐59元/月79元/月+150%

二、用户真实选择空间变化

表面看低价套餐减少似乎限制了选择,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以北京地区为例,虽然19元套餐消失,但29元套餐普遍包含定向流量(如短视频、音乐APP专属流量),对特定用户群体反而更划算。

市场调研显示,约60%用户在更换套餐时更关注「流量够不够用」,仅有15%用户坚持选择最便宜套餐。某款原价39元的视频专属套餐,调整后虽然涨价到49元,但因为增加了20GB通用流量,续约率反而提升了12%。

三、资费结构调整的深层影响

运营商此次调整绝非简单的「涨价」,而是资费体系的结构性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价格梯度」的重新设计:

1. 取消「地板价」入门套餐,最低档位从19元提升至29元
2. 中端套餐(59-99元)流量包扩容30%-50%
3. 新增「流量可结转」「亲情号共享」等增值服务

这种调整客观上推动了用户消费升级。根据联通内部数据,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在套餐调整后季度环比增长3.2%,而用户流失率仅上升0.8%。

四、普通用户应对策略

对于在意资费的用户,可以关注三个新趋势:
1. 运营商APP定期推出的「老用户专享」活动,往往包含免费流量包
2. 合约套餐性价比提升,承诺在网12个月可享受7折优惠
3. 家庭共享套餐人均成本更低,适合多终端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办理新套餐时要仔细阅读「优惠有效期」条款。某款标价29元的套餐,前6个月确实按29元收费,但第7个月起会自动恢复59元原价,这类「价格陷阱」需要特别注意。

五、行业生态的长远改变

低价套餐退场预示着通信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经营」。这种转变带来两个直接影响:运营商有更多资金投入网络建设(2023年5G基站总数已突破300万),虚拟运营商生存空间被压缩(部分虚商用户流失率达40%)。

对消费者而言,虽然短期内「薅羊毛」的机会减少,但网络质量和服务的提升正在带来新的价值。当5G网络下载速率普遍达到500Mbps时,用户对流量的需求也在发生质变——从「够不够用」转向「好不好用」。

这场资费调整风暴,本质上是中国通信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它既不是简单的「涨价」,也不是单纯的「服务升级」,而是数字经济时代基础设施运营商在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寻找新平衡点的积极探索。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