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悄悄下架了传统的“月租卡”套餐,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担心运营商是否在变相涨价,也有人猜测这是行业资费模式转型的信号。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一,联通此次调整背后,确实反映出通信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一、月租卡消失的四大推手
月租卡作为2G时代的产物,其核心特点是“低月租+按量计费”。这种模式在智能手机普及前确实实用,但随着用户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它的退出已成必然。
1. 用户习惯的彻底改变
十年前,多数人每月消耗流量不超过500MB,通话时长才是核心需求。如今,短视频、直播等应用让户均月流量突破10GB,固定月租包含的基础流量早已杯水车薪。某地用户王女士算过账:“以前19元月租够用,现在每天刷视频就要1GB,按量计费的话月账单能破百。”
2. 国家提速降费政策的倒逼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流量均价从2015年的139元/GB降至2023年的2.7元/GB。在单价下降九成的情况下,运营商必须通过套餐重构维持收入。某运营商内部人士透露:“保号套餐(类似月租卡)用户贡献的ARPU(每用户收入)值不足5元,而维护成本却在上涨。”
3. 5G建设带来的成本压力
5G基站建设成本是4G的3倍,能耗高出2.5倍。截至2023年6月,三大运营商5G投资累计超4000亿元。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低价值用户已不现实。中国联通2022年财报显示,其移动业务ARPU同比提升3%,主要得益于用户向中高端套餐迁移。
4. 存量市场的争夺战
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6.8%,市场趋于饱和。运营商竞争重点转向存量用户价值提升。中国电信2023年推出的“星卡”套餐,通过定向流量包将用户月均消费从29元拉升至59元,印证了这个趋势。
二、新资费结构的三大特征
取消月租卡并非单纯的产品下架,而是运营商资费体系全面升级的开端。新套餐模式呈现出明显特点:
特征一:流量分级定价新套餐普遍采用“基础流量+付费叠加包”模式。例如,某热销套餐包含30GB通用流量,超出后可按10元/GB购买,相比过去5元/30MB的单价,看似降价实则提升用户付费意愿。
特征二:内容捆绑销售运营商与视频平台、云服务商合作推出定制套餐。中国联通与腾讯视频联名的“王卡”系列,用户续费率达78%,比普通套餐高出20个百分点。这种绑定既增加了用户黏性,也创造了分成收入。
特征三:服务差异定价5G套餐开始按速率分级,如中国移动的“优享服务”和“极速服务”,价差达40元/月。这种分层策略既满足高端用户需求,又避免资源过度消耗。
套餐类型 | 月费(元) | 流量(GB) | 增值服务 |
---|---|---|---|
传统月租卡 | 19 | 2 | 无 |
新基础套餐 | 59 | 30 | 视频会员 |
三、消费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资费模式变化,用户需要更精明地选择套餐。建议采取“三步策略”:首先核算自己过去半年的流量、通话平均值;其次比较运营商APP中的套餐性价比,注意隐形条款;最后充分利用携号转网政策,每年至少比价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用户仍可办理“保号套餐”,需通过客服热线或营业厅申请。但这类套餐往往不包含流量,适合备用号码使用。
四、行业变革的深层影响
这场资费结构调整将产生连锁反应。虚拟运营商可能迎来机会,例如全民优打推出的“39元100GB”套餐已吸引百万用户。与此物联网卡市场可能爆发,智能设备的海量连接需求正好填补传统套餐退场后的空白。
从长远看,通信资费正在从“通信服务费”转向“数字服务费”。运营商未来可能像互联网公司那样,通过内容生态、云服务等增值业务盈利,基础通信或将真正成为“白菜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