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国联通8元保号套餐突然从公开办理渠道消失。这个被称为“最低消费门槛”的套餐,曾是许多用户保留手机号的首选。它的下架不仅引发用户集体投诉,更暴露出通信行业长期存在的服务失衡问题。
一、套餐下架背后的多重动因
运营商策略调整 直接推动套餐下架。福建联通早在2024年3月就率先下架同类套餐,新推出的8元套餐仅限60岁以上老人办理。这种“区别对待”折射出运营商“驱赶”普通用户升级高价套餐的商业意图。数据显示,保号用户人均贡献收入不足普通用户的20%,却占用同等网络资源。
市场竞争异化 导致低价套餐生存空间压缩。三大运营商在5G时代争相推出百元套餐,8元套餐与主推产品形成价格倒挂。某省联通内部文件显示,公司要求“月均消费低于30元的用户转化率需达65%”。
运营商 | 最低套餐 | 套外流量单价 |
---|---|---|
联通(原8元套餐) | 8元/月 | 30元/GB |
现有入门套餐 | 29元/月 | 5元/GB |
二、用户权益受损的三大困境
1. 知情权遭系统性剥夺
多地用户反映,办理套餐变更时遭遇“三重门”:客服声称“套餐已停售”、营业厅要求“先取消宽带”、APP办理通道隐藏。这种信息阻隔导致用户无法行使自主选择权。
2. 财产权受隐性侵害
保留原号码的用户陷入两难:若转为高价套餐,月支出增加3倍;若坚持保号,可能因误触流量产生天价账单。有用户因接收验证码触发流量,1小时欠费78元。
3. 救济渠道形同虚设
超70%的投诉者遭遇“踢皮球”处理,运营商要求提供纸质申请、前往指定营业厅等附加条件。即便投诉至工信部,平均处理周期也长达28天。
三、权益保障的破局路径
技术防护 是首要防线。建议用户立即关闭移动数据功能,通过运营商APP设置“流量使用提醒”。部分省份已上线“0元流量加油包”,可避免套外计费。
行政监管 需强化执行力度。依据《电信条例》第24条,用户可要求运营商出示套餐下架的工信部备案文件。2025年3月浙江某用户通过行政诉讼,成功恢复被取消的8元套餐。
集体维权 成为新趋势。目前已有12个地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建立通信维权快速通道,用户通过“举证倒置”机制,只需提供基础消费记录即可启动调查。
四、典型案例启示
北京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5年2月申请转8元套餐被拒,客服称“需先取消3年前已到期的合约机优惠”。经工信部介入后发现,所谓“合约”实为无效条款。该案例揭示运营商常用的话术套路。
这场套餐下架风波,本质是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属性的冲突。运营商需明白,用户不是财报上的数字,而是企业存续的根基。只有当8元套餐不再需要“攻略”和“投诉指南”才能办理时,通信服务才算真正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