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凭啥私下扣月租?用户权益何在?

你有没有发现,手机话费突然被扣了几十块甚至上百块?打开账单一看,莫名其妙多了些“增值服务费”“套餐升级费”?不少用户最近在社交平台吐槽,中国联通未经明确告知就悄悄扣除了月租外的费用。这种操作合理吗?用

你有没有发现,手机话费突然被扣了几十块甚至上百块?打开账单一看,莫名其妙多了些“增值服务费”“套餐升级费”?不少用户最近在社交平台吐槽,中国联通未经明确告知就悄悄扣除了月租外的费用。这种操作合理吗?用户签的到底是通信服务协议,还是“自动扣款同意书”?

联通凭啥私下扣月租?用户权益何在?

一、扣费乱象背后的三个套路

根据工信部投诉平台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通讯服务投诉中,“未经同意开通业务”类占比高达37%。具体到联通用户,主要遭遇以下三类情况:

第一是“沉默期自动续订”。比如去年双十一推出的“19元10GB流量包”,活动页面最下方用灰色小字标注“连续赠送6个月,到期自动续费”。不少用户半年后发现,手机账单里悄悄多出个19元固定支出。

第二是“免费体验变收费”。客服打电话说“赠送3个月视频会员”,到期前既不短信提醒也不电话确认,时间一到直接开始扣费。北京朝阳区用户王女士出示的通话记录显示,她明确说过“试用结束就取消”,但次月仍被扣除29元会员费。

第三更离谱——“服务不存在也扣钱”。广东佛山用户李先生收到扣费短信后查询业务明细,发现所谓“云存储服务”自己从未使用过,甚至连登录入口都找不到。

扣费类型常见话术用户识别难度
自动续费"优惠到期后恢复原价"★★★★☆
体验转收费"先体验再决定"★★★☆☆
虚拟服务"提升账户安全等级"★★★★★

二、运营商玩的文字游戏

仔细研究用户协议会发现,运营商早就在合同里埋了雷。某地法院2022年审理的案例中,联通提供的协议第8.2条写着:“乙方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资费标准,并通过网站公示等方式通知甲方。”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想调价就调价,发个公告就算通知你了

更关键的是“等方式”这三个字。有用户反映,所谓的通知可能是营业厅里贴张A4纸,或者官网上某个二级页面更新公告。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张敏指出,这种告知方式明显不符合《电子商务法》要求的“显著提示”原则。

三、维权到底有多难

当用户发现问题想要维权时,往往会陷入三大困境:

首先是举证门槛高。运营商要求用户提供“未同意开通服务”的证据,可当初的电话录音、短信记录早被系统定期清理。相反,运营商却能拿出带用户手机号的后台操作日志作为“开通凭证”。

其次是退费流程复杂。需要先到线下营业厅填申请表,等15个工作日审核,期间产生的费用照扣不误。有网友计算过,要回200元冤枉钱,至少要请两次假、跑三趟营业厅,维权成本远超金额本身。

最扎心的是投诉渠道失灵。拨打10010客服电话,机器人永远在说“当前坐席忙”;在客户端提交投诉,得到的永远是模板回复:“经核查,费用扣除符合规定。”

四、法律怎么说这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明确将“默认勾选”“模糊条款”认定为侵害知情权的行为。

通讯行业也有特殊规定。根据《电信服务规范》第二十八条,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如果运营商要调整已约定的服务内容,必须提前30天逐个通知用户。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用户根本没接到过任何形式的确认通知。北京律协消费者专业委员会主任葛友山指出,运营商通过“系统自动操作”代替人工告知,本质上是在规避法律义务。

五、普通人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行业潜规则,普通用户可以做三件事保护自己:

第一,每月1号定时查账单。重点查看“增值业务费”“代收费用”两项,这两个栏目最常藏猫腻。

第二,下载官方APP关闭自动续费。在联通手机营业厅的“服务-办理-增值业务退订”里,藏着所有自动续费项目的总开关。

第三,被乱扣费后别认栽。先打10015联通投诉专线(比10010管用),如果7天内没解决,直接上工信部网站提交申诉。根据过往案例,90%的合理投诉都能在15个工作日内追回损失。

说到底,通讯服务不是“霸王餐”,用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当企业把“创新”用在扣费手段而不是服务质量上,损害的不仅是用户权益,更是整个行业的信誉。毕竟,谁愿意天天提心吊胆地用个手机呢?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