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联通宣布取消部分套餐的月租费,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热议。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运营商终于让利;也有人质疑,担心这是“明降暗涨”的套路。这场改革到底是真福利还是新陷阱?咱们从普通用户的角度,掰开揉碎了看。
一、月租费取消的背景逻辑
先理清楚基本概念。所谓月租费,原本是用户为保留电话号码、基础通信功能支付的固定费用。在4G时代,运营商将月租费与流量、通话打包成套餐,逐渐形成“保底消费+叠加服务”的模式。
联通此次调整主要集中在两类套餐:一是针对老年群体的孝心套餐,月租从19元降至0元;二是部分互联网合作套餐,取消基础月租后改为按实际使用量计费。表面看确实降低了门槛,但细看条款会发现,原套餐包含的免费通话分钟数和基础流量也同步取消。
(表格线加粗加红)套餐类型 | 调整前 | 调整后 |
---|---|---|
孝心套餐 | 19元/月(含100分钟+1GB) | 0元/月(通话流量按0.1元/分钟、5元/GB计费) |
腾讯王卡 | 29元/月(含30GB定向流量) | 0元月租(30GB定向流量单独收费15元) |
运营商的三重考量
第一,政策压力下必须响应“降费提速”号召;第二,争夺价格敏感型用户群体;第三,为5G套餐推广铺路——取消低端套餐的月租,实质是引导用户转向高价套餐。
二、用户能薅到羊毛吗?
对于特定群体确实有利:
1. 超低频使用者
每月通话不超过30分钟、流量低于500MB的用户,原本要交19元月租,现在可能只需花3-5元。
2. 短期应急需求
临时需要副卡的学生、短期务工人员,不必被月租长期绑定。
3. 备用卡持有者
保留号码的成本降低,养着备用号码更划算。
真实案例算笔账
张大爷每月用50分钟通话、500MB流量:
调整前:19元固定支出
调整后:50×0.1 + 0.5×5 = 5+2.5=7.5元
确实省了11.5元
三、暗坑可能比福利多
但对于多数用户,这三个陷阱更值得警惕:
1. 温水煮青蛙的单价
0.1元/分钟的通话费看似便宜,但对比互联网通话(微信语音完全免费),实则是变相维持传统通信收费。
2. 流量计费陷阱
以某套餐为例:取消月租后,1GB流量收费5元看起来不贵,但超出部分按3元/GB收费,而原套餐超出流量仅需1元/GB。
3. 服务捆绑消失
原先包含的来电显示、骚扰拦截等基础服务,现在需要单独付费开通,七七八八加起来可能超过原月租。
对比实验见真相
李女士每月使用200分钟通话、10GB流量:
原套餐:59元(含300分钟+20GB)
新计费:200×0.1 + 10×5 = 20+50=70元
反而多花11元
四、其他运营商的猫鼠游戏
移动、电信其实早有类似操作:
- 移动8元保号套餐变相取消,改为“自由选”按量付费
- 电信推出“无忧卡”,0月租但所有服务按单价计费
- 虚拟运营商更早试水,但用户普遍反映“低消容易超标”
行业趋势很明显:表面取消月租,实则通过单价设计、服务拆分维持收入。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用户ARPU(每月平均收入)反而同比上涨2.3%,印证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
五、用户自保指南
面对这些套路,记住三个原则:
1. 用量决定选择
低于套餐临界值(通常为套餐内容的70%)才适合按量计费,下载运营商APP查全年用量统计最靠谱。
2. 警惕自动续订
某些优惠流量包首月0元,次月起自动扣费,需手动发送短信退订。
3. 活用携号转网
别被“老用户不如狗”困住,满足在网期限就可转网,这是最好的议价筹码。
说到底,运营商不是慈善机构,所谓取消月租本质是收费模式的转换。用户既要看到短期实惠,更要算清长期成本。通信消费就像买菜,不能只看单价便宜,得把损耗、附加成本都算进去,这才是真正的精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