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交话费的时候,不少用户发现联通的月租费“悄悄”涨了。从最早的“5元保号”到如今动辄几十元的套餐,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联通的月租越来越贵?这背后既有通信行业的大环境变化,也藏着运营商生存发展的现实逻辑。
一、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压力传导到消费者
过去十年,通信行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19年5G牌照发放后,三大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上的投入呈现爆炸式增长。以中国联通为例,2023年单季度5G网络投资就达到87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近1个亿。这些铁塔、光缆、电力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最终都需要通过用户套餐分摊。
表1:2019-2023年联通网络建设投入对比(亿元)年份 | 5G建设投入 | 4G维护投入 | 总占比 |
---|---|---|---|
2019 | 38 | 62 | 27% |
2023 | 312 | 45 | 59% |
1.1 边际成本不“边际”
看似简单的套餐升级背后,运营商要持续保证网络质量。每个新增用户带来的边际成本已从4G时代的0.8元/人飙升至5G时代的4.3元/人。当用户刷短视频的流量消耗增长300%时,基站耗电量也同比上升了2倍。
二、价格战的尽头是涨价
2017-2020年的“流量白菜价”大战透支了行业利润。当时联通推出的腾讯王卡把1GB流量压到0.1元,直接导致全行业ARPU值(用户月均消费)从58元暴跌至42元。如今运营商们默契地转向价值经营,套餐设计更强调“保底消费+权益捆绑”。
2.1 用户习惯倒逼改革
当前用户日均使用流量突破8GB,是五年前的5倍。但运营商发现,单纯靠流量扩容并不能提升收益——90后用户宁愿刷10小时抖音,也不愿多付10元月租。这种矛盾迫使运营商转向“内容+服务”的复合收费模式。
三、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2021年起,国资委对央企考核从“市场份额”转向“质量效益”。具体到通信行业,要求运营商三年内将净资产收益率从3.8%提升至6.5%。这意味着联通必须调整经营策略,包括减少价格补贴、优化低效套餐。
表2:运营商考核指标变化对比考核项 | 2019年权重 | 2023年权重 |
---|---|---|
用户规模 | 40% | 15% |
ARPU值 | 25% | 35% |
创新业务收入 | 10% | 30% |
3.1 羊毛终究要出在羊身上
当政策导向从“提速降费”转向“高质量发展”,运营商需要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G专网、工业互联网等政企业务虽然前景广阔,但初期投入巨大,这些战略布局的成本最终会体现在C端用户的账单上。
四、用户该怎么办?
面对月租上涨,消费者不必急着“携号转网”。建议从三个方面应对:定期登录运营商APP查看套餐使用情况,有46%的用户实际使用量不到套餐的70%;关注合约到期时间,抓住续约节点谈判优惠;善用运营商推出的视频会员、云盘等附加权益,把花的钱“赚回来”。
从长远看,通信资费的波动反映着技术迭代与商业规律的博弈。当6G时代来临,或许我们又会经历新一轮的“降价-提质-涨价”循环。作为用户,既要理解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学会在变化中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