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沃派36元套餐为何被取消?影响有哪些?

2025年4月,许多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沃派36元套餐已无法办理。这款曾风靡学生和年轻群体的低价套餐,为何突然消失?其背后既有企业经营逻辑,也折射出电信行业的深层矛盾。一、套餐消失的直接原因盈利压力是首

2025年4月,许多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沃派36元套餐已无法办理。这款曾风靡学生和年轻群体的低价套餐,为何突然消失?其背后既有企业经营逻辑,也折射出电信行业的深层矛盾。

联通沃派36元套餐为何被取消?影响有哪些?

一、套餐消失的直接原因

盈利压力是首要因素。沃派36元套餐包含60分钟通话、300分钟亲情号、100条短信及560MB流量,对比当时46元套餐的资费标准,明显属于“赔本赚吆喝”的引流产品。随着流量资费持续下降,该套餐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2022年有用户投诉称,套餐内100分钟通话被单方取消,侧面印证运营商正在削减成本。

政策调整推动资费改革。2024年《5G网络服务质量标准》实施后,运营商需统一流量计费规则。沃派套餐中的500MB定向流量因涉及特定应用限制,与新政要求的“通用流量”标准产生冲突。类似案例在2023年杭州用户投诉中已有先例,当时联通因定向流量解释不清被判违约。

二、套餐变更的实际影响

用户支出显著增加。原套餐用户被强制迁移至38元新套餐后,虽月租降低2元,但需额外支付10元宽带费,实际月消费增至48元。更关键的是,新套餐取消亲情号优惠,导致家庭用户通信成本翻倍。厦门用户2024年投诉显示,变更后每月多支出39元上网费。

资费项目原36元套餐新38元套餐
语音通话60分钟+300分钟亲情号100分钟(无亲情优惠)
流量总量560MB(含500MB定向)20GB通用流量
附加费用10元宽带费

服务承诺屡现违约。天津联通2024年8月推广新沃派套餐时,承诺“1元副卡+永久会员”,但用户激活后既未兑现流量包,又以“需残疾证明”推诿办理低价套餐。这种“先诱导后毁约”的模式,在2022年武汉用户投诉中已有类似情形。

三、行业矛盾的集中爆发

价格战后遗症显现。沃派套餐诞生于3G时代的价格混战期,当时三大运营商为争夺校园市场,纷纷推出低于成本价的套餐。随着5G建设投入加大,这些历史遗留的低价套餐成为财务包袱。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联通移动业务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仅为38.6元,沃派用户群严重拉低整体收益。

服务转型阵痛加剧。运营商正从“管道提供商”转向“数字服务商”,但基层执行屡现偏差。2025年杭州用户投诉案例显示,业务员为完成融合套餐指标,隐瞒合约细节诱导用户签约,导致用户原有家庭套餐被破坏。这种“强推高价套餐”的做法,与消费者需求形成尖锐对立。

四、用户维权路径分析

有效投诉的三条通道

  • 向10010客服明确要求“按原协议履约”,遇推诿时升级至省公司投诉渠道
  • 通过工信部申诉网站提交书面材料,重点收集宣传单页、通话录音等证据
  • 涉及金额较大时(如4000元违约金),可直接向属地通信管理局提起行政投诉

司法救济的成功案例。2024年厦门用户通过民事诉讼,成功追回被多扣的宽带费并获得500元赔偿。法院认定运营商单方变更套餐条款构成违约,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判决退一赔三。

这场围绕36元套餐的争议,本质是通信普惠性与企业盈利性的博弈。随着5G时代到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民生保障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整个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