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话费为何多扣95元?用户权益何在?

联通话费多扣95元事件始末与用户权益之困2022年5月6日凌晨,数以千计的联通用户遭遇了午夜惊魂。大量用户在未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手机账户被扣除95元叠加套餐包费用,部分用户甚至被连续扣除多个套

联通话费多扣95元事件始末与用户权益之困

2022年5月6日凌晨,数以千计的联通用户遭遇了"午夜惊魂"。大量用户在未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手机账户被扣除95元叠加套餐包费用,部分用户甚至被连续扣除多个套餐包,最高扣费金额达475元。突如其来的扣费导致许多用户因余额不足遭遇停机,设置了自动充值的用户则被强制充值100-500元不等的话费。

联通话费为何多扣95元?用户权益何在?

一、系统故障还是蓄意扣费?

事件发生后,用户通过黑猫投诉平台发起集体维权,24小时内有效投诉量突破1700条。投诉内容显示:95元叠加套餐包既不在用户已订购服务列表中,也未经任何短信或APP确认流程。更蹊跷的是,部分用户手机自带的流量监测功能显示当月流量使用量为零,但系统仍生成"流量超额"扣费记录。

扣费金额受影响区域处理方式
95元天津、辽宁、山东话费原账户退回
190-475元全国多地分批退款处理

面对用户质疑,中国联通客服于5月7日作出官方回应,将责任归咎于"系统升级导致的费用异常"。但该解释存在多处疑点:系统升级通常在用户使用低谷时段进行,而此次扣费恰好发生在凌晨时段;升级应提前发布公告,但用户未收到任何预警通知。

二、退费操作暗藏猫腻

在退费处理环节,联通的操作再次引发争议。虽然官方承诺"原路退回",但实际操作中,被扣款项仅退还至用户话费账户,而非原支付渠道(如银行卡、支付宝)。这意味着用户相当于被迫预存数百元话费,对于月租仅39元的用户来说,这些预存款项需数年才能消耗完毕。

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用户发现退款到账后,账户中仍存在未解除的95元套餐包订购关系。这种"退费不退订"的操作,为后续重复扣费埋下隐患。

三、用户权益三重受损

  • 知情权被剥夺:套餐开通未经任何确认流程,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 选择权遭践踏:强制将退款转为话费预存,实质是变相资金占用
  • 索赔权难实现:多数用户仅获本金退回,因停机导致的误工损失、精神损失等间接损害未获赔偿

四、行业顽疾何时休?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运营商扣费乱象存在"三宗罪":其一,利用技术优势设置隐蔽扣费项目;其二,客服体系与计费系统存在信息壁垒;其三,用户维权成本高企。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通信服务投诉中,42.7%涉及资费争议,但最终获得实质赔偿的案例不足5%。

专家建议用户采取"三查两留"维权策略:每月核查账单明细、定期查询已订业务、及时查验扣费提醒;保留原始扣费凭证、留存客服沟通记录。对于争议金额超过500元的情况,可直接向属地通信管理局申诉。

此次95元扣费风波,暴露出通信行业"技术霸权"的深层危机。当运营商既能制定游戏规则,又能随时修改计费系统,普通用户的权益保障犹如空中楼阁。要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强化第三方监管,更需建立用户代表参与计费系统审计的常态化机制。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