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用户发现,中国联通的流量套餐资费相较于其他运营商存在明显溢价。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客观因素叠加形成的市场结果,具体可归纳为五大核心原因。
一、基站建设像无底洞
联通5G基站建设成本是4G的3倍,每座基站要烧掉30-50万。更麻烦的是,全国基站数量只有移动的15%,相当于3个人要分担原本20个人平摊的成本。就像小饭馆硬撑着开连锁店,每家分店都得贴钱装修,最后菜价自然下不来。
运营商 | 5G基站数量 | 单用户维护成本 |
---|---|---|
中国移动 | 100万+ | 基准值 |
中国联通 | 15万+ | 高15%-20% |
西藏等偏远地区更夸张,维护成本是城市的8倍。这就好比送快递,给偏远山区单独配专车,油费都得算进运费里。
二、套餐藏着隐形消费
表面看月租39元的套餐挺划算,实际藏着三个坑:首月优惠价只给尝鲜、定向流量限制APP、达量降速玩文字游戏。更坑的是自动续费,不小心点个"免费体验"就变长期扣费,跟健身房办卡套路一个样。
套餐外流量每MB收0.29元,刷半小时短视频能多出顿饭钱。国际漫游没关更惨,跨国刷个朋友圈可能直接欠费。
三、高端路线走偏了
联通卯着劲服务商务人士,给套餐塞满企业用户用不着的东西:国际漫游优先接入、游戏专属通道、100GB云存储。就像普通消费者买个代步车,4S店非要捆绑赛车座椅和车载冰箱。
这些"增值服务"可不白送:视频会员每月多扣15元,云存储再薅10元。营业员为啥老推荐高价套餐?因为线下套餐利润是线上的10倍,卖个199元的套餐能拿提成,跟房产中介推高价房一个道理。
四、政策包袱甩不掉
国家规定运营商每年要交1%-2%的营收当普遍服务基金,相当于收"通信扶贫税"。这笔钱用来给偏远山村建基站,但成本全摊在现有用户头上。好比开发商盖商品房,强制要求每平米加价来补贴保障房建设。
实名认证系统每年维护费过亿,网络安全审查更是无底洞。更头疼的是频谱使用费,5G频段比4G贵好几倍,这些硬性支出最终都转化成套餐里的数字。
五、充话费中间商赚差价
现在充100元话费,可能有5元进了渠道商腰包。运营商给代理商的充值成本年年涨,线下门店要养员工,电商平台要抽成,这些额外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就像超市卖矿泉水,运输、仓储、人工层层加价,到消费者手里比出厂价翻倍。
更离谱的是"溢价销售",有些渠道商仗着官方缺货,把95折充值卡加价卖到原价。运营商睁只眼闭只眼,毕竟能帮忙消化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