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都在吐槽联通的套餐费用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比移动、电信两家运营商,联通的资费似乎总显得“高人一等”。明明用的流量差不多,每个月的话费却总比预期多出一截,这到底是用户的问题,还是联通的定价策略真的不合理?
一、联通话费高的三大“迷之操作”
先来看几个真实案例。北京的张先生办理了联通99元套餐,包含3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结果一个月下来,他明明只用掉25GB流量,账单却显示额外扣了40元流量费。客服解释称“套餐外流量按5元/GB收费”,但张先生算了一笔账:25GB在套餐内,超出的部分按规则应该只有5元,怎么会多出40元?后来他才发现,联通把流量分成了“省内”和“全国”两种,套餐里的30GB只有15GB是全国通用。
这种“套餐拆分”的操作并非个例。通过对比三大运营商的资费设计,可以发现联通存在三个明显问题:
对比项 | 联通 | 移动 | 电信 |
---|---|---|---|
同价位套餐流量 | 通常少20%-30% | 多赠送本地流量 | 全国流量占比高 |
套餐外单价 | 流量5元/GB 通话0.15元/分钟 | 流量3元/GB 通话0.1元/分钟 | 流量2元/GB 通话0.08元/分钟 |
合约期违约金 | 剩余月份×月费50% | 剩余月份×月费30% | 固定200元 |
1. 文字游戏玩得溜
“畅享流量”“不限量”等宣传语背后,往往跟着小字说明“达量降速”。有用户测试发现,联通的降速阈值普遍比竞争对手低10%-20%,比如同样是40GB后限速,联通可能在35GB时就触发限速机制。
2. 收费项目藏得深
2019年工信部抽查发现,联通存在“默认开通增值业务”的情况。比如彩铃、视频会员等服务的免费体验期结束后,如果用户不主动取消,就会自动续费。这类隐形扣费项目,平均每个用户每年多支出120-200元。
3. 客服体系反应慢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联通退费难、申诉流程长的投诉占比达37%,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有用户反映,想要取消某个增值业务,需要连续拨打3次客服电话才能办妥。
二、费用高涨背后的商业逻辑
联通作为国企,按理说应该承担更多惠民责任,为何反而资费更高?这与其市场地位密切相关。根据2023年财报数据,联通在移动用户数(3.2亿)、宽带用户数(9500万)等方面均落后于移动和电信。为了维持利润增长,不得不采取“高单价、低折扣”策略。
具体来说,联通的营收结构中,个人市场收入占比62%,而竞争对手普遍在50%以下。过度依赖个人用户话费收入,导致其必须通过提高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来维持财报表现。过去三年,联通的ARPU值从45.7元提升到49.3元,而同期移动的ARPU值从50.1元下降至47.8元。
三、普通用户的自救指南
面对复杂的资费体系,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套餐选择“三查原则”
查明细:要求客服书面说明套餐包含的流量类型(全国/本地)、限速阈值、合约期限
查历史账单:通过APP导出近半年账单,统计实际用量
查隐藏服务:登录网上营业厅关闭“增值业务”栏目下的所有非必要服务
2. 维权四步走
步骤一:保留扣费截图和通话录音
步骤二:拨打10010客服要求三倍赔偿(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
步骤三:若7日内未解决,向工信部12300网站提交申诉
步骤四:涉及金额超5000元可向法院提起小额诉讼
3. 价比三家工具推荐
工信部推出的“携号转网”服务(编辑短信CXXZ#姓名#身份证号发送至10010),可直接对比三家运营商在相同基站下的套餐价格。实测显示,办理携号转网的用户,平均资费下降幅度达18%。
四、行业变革的破局之路
要真正解决资费问题,不能仅靠用户斗智斗勇。参考日本运营商的经验,政府强制要求推出“平价基础套餐”(类似日本的Y!mobile 1980日元套餐),包含20GB流量和无限通话。这类套餐不允许设置复杂规则,必须全国通用、无限速、无合约。
2024年5月,我国已开始试点“基础通信保障套餐”,要求运营商提供30元/月以下的纯流量套餐。但据试点城市反馈,联通的参与积极性明显低于其他两家,其推出的“29元10GB”套餐仅限60岁以上用户办理。
说到底,资费问题折射出的是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只有当消费者用脚投票,当监管的铁拳真正落下,运营商们才会收起那些小心思,老老实实回归“通信服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