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之一,中国联通拥有数亿用户群体。但近年来,关于联通话费问题的投诉量持续走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仅2023年涉联通投诉量就突破12万件。普通消费者究竟遭遇了哪些话费陷阱?这些收费乱象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顽疾?
一、资费标准堪比天书
打开联通手机营业厅APP,资费说明页面永远展示着加大加粗的「每月39元享100G流量」。但往下滑动三屏后,才能看到灰色小字标注的「前3个月优惠价」「合约期24个月」「流量超额后5元/GB」。这种「大字报式营销」已成行业通病,河南郑州用户王先生就因没注意到2年合约期,提前注销号码被扣了800元违约金。
最让用户头疼的是流量计费规则:
计费项目 | 宣传说法 | 实际规则 |
---|---|---|
夜间流量 | 23:00-7:00专用 | 需手动领取,按月清零 |
定向流量 | 30款APP免流 | 广告、弹幕不计入 |
二、扣费陷阱防不胜防
山西太原李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2年12月办理了「冰淇淋99元套餐」,次月发现话费暴涨至158元。查询账单才发现被叠加了「视频彩铃」「云盘会员」等6项增值业务。这些服务往往通过「1元体验」诱导开通,若用户未在规定时间内取消则自动续费。
隐蔽扣费三大套路:
1. 外包电话推销:声称「回馈老用户送福利」,实则开通收费项目
2. 短信陷阱:「回复TD退订」反而触发订阅
3. 服务残留:宽带注销后仍在计收光猫租赁费
三、投诉处理如同闯关
当用户发现问题后,维权之路往往艰难。浙江宁波的赵先生为追回被多扣的276元话费,经历了17通客服电话、3次工信部投诉、累计沟通超12小时。客服常用话术包括:「系统自动升级导致」「可能是误操作」「下月返还差额」等。更有多名用户反映,投诉后反而被「拉黑处理」——无法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完整消费记录。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通信管理局通报显示,联通用户投诉处理满意率仅为6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基层营业厅甚至存在「投诉指标考核」,要求每个网点月均投诉量不得超15件,变相压制用户维权诉求。
四、消费者该如何破局
面对复杂的收费体系,普通用户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每月10号通过「联通营业厅-服务-查询-历史账单」导出电子账单
2. 对不明收费项立即拨打10010要求「48小时回访解释」
3. 办理业务时要求工作人员手写注明「无隐藏消费」并盖章
4. 遭遇推诿时直接登录工信部官网提交申诉材料
从行业层面看,2024年即将实施的《电信服务规范》修订版已明确规定:套餐资费宣传必须标明「包月价」「合约期」「违约金」三项核心条款;增值业务必须经二次确认才能扣费。这些新规能否真正落地,仍需社会各界的持续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