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县级广电宽带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已成为推动地方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任务。许多县级广电企业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支撑技术落地;二是技术迭代速度快,传统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升级的“双轮驱动”,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一、人才缺口现状与培养策略
县级广电企业普遍存在“三少”现象:专业背景人才少、实战经验少、年轻骨干少。某中部省份调研显示,超过60%的县级广电技术团队中,具备光纤通信或网络规划能力的员工占比不足15%。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三方面入手:
1. 内部挖潜: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
通过“老带新+项目实战”模式,将宽带网络建设项目拆解为具体教学场景。例如,在光纤熔接施工中,安排老师傅现场演示纤芯匹配技巧,新人完成5个实操案例并通过考核后方可独立作业。定期组织技能比武大赛,对获奖者给予岗位晋升加分。
2.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技术生力军
与职业院校共建“广电宽带专班”,课程设置直接对接实际需求。某县广电与本地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发的《光缆布线与故障排查》实训课,将教室改造成模拟施工现场,学生毕业即可达到中级工程师实操水平,企业留用率超过80%。
3. 外部引智:构建灵活用人机制
对于5G组网、IPV6改造等前沿领域,可通过短期顾问、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专家资源。西南某县广电在实施万兆入户工程时,以“季度顾问”形式聘请省级专家,三个月内带出3名能独立完成设备调试的技术骨干。
培养方式 | 适用场景 | 成本投入 |
---|---|---|
内部培训 | 常规运维技能 | 低(年均3-5万元) |
校企合作 | 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 中(年均10-15万元) |
外部引智 | 尖端技术攻关 | 高(单项目5万元以上) |
二、技术升级的三大主攻方向
技术升级不能搞“大跃进”,需结合县域实际分步推进。重点应聚焦以下领域:
1. 基础设施换代
将传统同轴电缆替换为光纤网络是基础工程。东部某县采用“分期置换”策略,优先改造城区主干道和大型社区,使用预制成端光缆降低施工难度,两年内实现城区光纤覆盖率98%,用户投诉率下降47%。
2. 智能运维系统建设
部署具备自动诊断功能的网管平台。当某乡镇出现网络中断时,系统能自动定位故障点并派发工单,维修响应时间从平均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同时搭建用户自助服务平台,60%的常见问题可通过视频指导解决。
3. 业务融合创新
利用广电700MHz频段优势,拓展智慧农业监控、应急广播等增值服务。某产粮大县的“宽带+农田监测”项目,通过布设物联网传感器,帮助农户节水节肥30%,带动宽带用户增长120%。
三、典型案例:西部某县的双重突围
该县广电原有员工28人,仅2人接触过光纤技术。通过实施“雏鹰计划”,选拔8名年轻员工赴省网公司轮岗半年,主攻ODN(光分配网络)设计。同时引入华为轻量化OLT设备,将传统需要专业机房的设备简化为壁挂式安装。两年后,该县实现乡镇千兆覆盖,技术团队扩充至15人,人均处理故障效率提升3倍。
这个案例表明:人才培养与技术升级存在联动效应。当员工亲手参与新型设备调试时,其技术理解深度远超单纯的理论培训;而先进设备的易用性设计又能降低人才成长门槛,形成良性循环。
四、长效机制建设要点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建立三个机制:一是技术预警机制,定期收集华为、中兴等设备商的技改动态;二是人才评估机制,每季度考核员工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是容错机制,允许技术试验阶段的合理失败。例如,某县广电专门划拨预算的10%用于新技术试错,成功孵化出低成本的农村WIFI覆盖方案。
当前,县级广电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只有把人才培养视为“造血工程”,将技术升级定位为“换骨工程”,才能真正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座。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但找准发力点后,县域广电完全可能实现后发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