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手机卡诈骗事件为何屡禁不止?用户该如何防范?

近年来,中国联通手机卡涉及的诈骗案件频频登上新闻头条。从用户莫名被停机到银行卡遭盗刷,从身份冒用到内部人员倒卖信息,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民众财产和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何此类事件难以根除?用户又该如何

近年来,中国联通手机卡涉及的诈骗案件频频登上新闻头条。从用户莫名被停机到银行卡遭盗刷,从身份冒用到内部人员倒卖信息,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民众财产和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何此类事件难以根除?用户又该如何保护自己?

中国联通手机卡诈骗事件为何屡禁不止?用户该如何防范?

一、诈骗为何屡禁不止?

1. 身份冒用成重灾区

诈骗分子通过黑市购买身份证信息,批量办理实名手机卡。2025年云南陈女士遭遇的诈骗案中,犯罪团伙使用伪造证件办理的联通卡发送上万条诈骗短信,导致受害者损失41.8万元。运营商线下网点对证件核验存在漏洞,部分代理点甚至为冲业绩故意放松审核。

2. 号卡非法流转产业链

学生、务工人员群体常因小额利益出租手机卡。黑龙江法院2023年审理的案例显示,运营商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两年间违规办理726张实名卡,通过猫池设备远程操控实施诈骗。这些卡经多层转卖后流向诈骗团伙,形成“开卡-倒卖-作案”的完整链条。

诈骗类型技术手段典型案例
伪基站诈骗仿冒官方号码发送钓鱼链接牛女士点击链接泄露银行密码
远程控制木马程序窃取手机权限用户手机被操控转账
业务漏洞利用线上办理流程缺陷王某华被冒名开通腾讯大王卡

3. 运营商服务存在漏洞

有用户反映在官网办理9元套餐卡,实际收到29元套餐卡且预存款不退。更严重的是,部分客服处理投诉时推诿责任,有消费者因号码被误封停,需签署“不再违法”承诺书才能复机,而反诈中心证实其并无涉案记录。

二、用户如何筑牢防线?

1. 警惕“三不”原则

不轻信:对“00”“+”开头电话保持警惕,公检法机关不会电话办案。
不透露:身份证号、验证码等如同保险箱钥匙,牛女士因泄露这些信息导致存款被盗。
不转账:任何要求屏幕共享、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话术。

2. 加强日常防护

  • 关闭境外来电:通过运营商公众号设置拦截功能,移动用户可发送QXGJLH至10086
  • 定期检查业务:每月登录联通APP查看已开通服务,发现异常订单立即投诉
  • 实体卡保管:SIM卡丢失立即挂失,旧卡销毁前需彻底清除数据

3. 拒绝利益诱惑

切勿出租出售手机卡,2025年浙江某大学生因出借手机卡涉案被判刑。对上门办卡服务需提高警惕,要求现场验证套餐内容与宣传是否一致。

三、运营商必须补上的短板

1. 强化内部监管

建立员工行为追溯系统,业务办理需双人复核。对违规开卡的黑龙江电信员工,法院判决其承担公益赔偿并公开道歉。

2. 优化服务流程

推行人脸动态核验技术,增加二次确认环节。针对用户反映的“套餐不符”问题,应建立快速退费通道。

3. 完善预警机制

对异常通话(如单日拨打200+电话)实施实时监测,与警方建立数据共享平台。2025年江苏通过拦截境外来电使诈骗案下降37%。

根治手机卡诈骗需多方形成合力:用户提高警惕、运营商堵塞漏洞、警方严厉打击。只有让诈骗分子无卡可用、无路可逃,才能真正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