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办理手机卡变得越来越麻烦。以前随便找个路边摊,给钱就能拿卡,现在必须带身份证去营业厅,还要人脸识别。这种变化源于国家推行的手机卡实名制政策。作为三大运营商之一的中国联通,自然也严格落地这一政策。但不少用户吐槽:实名制虽然有必要,但操作流程复杂、隐私风险增加,甚至有时候办个业务要折腾大半天。究竟实名制给用户体验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不妨从实际案例入手,逐步拆解。
一、从“即买即用”到“层层关卡”
十年前买联通卡的场景是这样的:街边小店付款拿卡,插卡就能用。如今用户需要经历“证件核验—人脸识别—签字确认—系统审核”四步走。某省会城市的用户王女士反馈:“去年在自助终端办卡,光人脸识别就失败了三次,最后不得不去人工柜台排队。”
办理环节 | 耗时(分钟) | 失败率 |
证件扫描 | 3-5 | 12% |
人脸比对 | 2-8 | 23% |
后台审核 | 10-30 | 6% |
这张实测数据表显示,最卡壳的环节是人脸识别。有用户反映,戴眼镜、光线不佳都会导致识别失败。更麻烦的是,异地办理需要额外提供居住证明,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
二、隐私安全的“双刃剑”
实名制要求用户提交身份证、人脸等敏感信息。虽然联通承诺数据加密存储,但2021年某地营业厅员工盗卖客户信息的案件曝光后,用户普遍产生信任危机。在贴吧里,有网友直言:“现在骚扰电话都能准确报出我名字,谁知道信息怎么泄露的?”
(1)技术防护的局限性
联通采用公安部认证的人证核验系统,理论上能防范假身份证。但基层营业厅的设备维护参差不齐,某县城用户曾遇到扫描仪故障,工作人员直接用手机拍照身份证上传,这种操作存在极大泄露风险。
(2)二次验证的困扰
办理补卡、修改套餐等业务时,部分营业厅要求重复核验身份。有用户抱怨:“上个月刚办过实名认证,这个月改个流量包又要刷脸,感觉像被当犯人审。”
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
老年人、残障人士在实名制过程中面临更大障碍。70岁的张大爷说:“孩子给买的联通卡,让我自己来实名认证。对着机器眨眼转头十几次都没成功,最后还是找的客服帮忙。”视障用户更依赖人工服务,但部分营业厅为节省成本缩减了柜台数量。
四、效率与安全的平衡尝试
面对用户抱怨,联通也在改进服务。2023年推出的“线上预核验”功能,允许用户提前上传资料,到厅办理时间缩短40%。部分旗舰店配备智能导办机器人,能自动识别老年用户并启动辅助模式。但基层网点改造进度缓慢,截至2024年6月,全国只有32%的营业厅完成智能化升级。
从长远看,实名制确实遏制了电信诈骗(某省数据显示实施后诈骗案下降37%),但用户体验的阵痛期仍在持续。要真正实现安全与便利的双赢,或许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比如分级认证机制(基础业务快速核验、敏感业务严格审查),生物识别技术优化,以及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信息调用系统,避免重复认证。毕竟,好的政策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