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吐槽被联通“忽悠”办了高价套餐。原本以为捡了便宜,结果发现套餐里藏着各种坑。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套餐到底是怎么让人“中招”的。
一、套餐营销的常见套路
营业厅工作人员常挂着“免费升级”“限时优惠”的招牌,拿着宣传单页往你手里塞。他们的话术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强调福利(比如流量翻倍),第二步弱化限制(不提合约期),第三步制造紧迫感(说优惠只剩最后三天)。
套路类型 | 具体表现 |
---|---|
免费体验 | 首月0元,次月开始扣费 |
捆绑销售 | 宽带必须绑定高价手机套餐 |
典型案例:流量翻倍陷阱
王女士接到客服电话,说现在升级套餐能享受“流量翻倍”。办理后才发现,所谓翻倍流量只有前6个月有效,6个月后资费自动涨到98元/月,而原套餐才58元。
二、藏在合同里的魔鬼细节
运营商有个绝招:把关键信息写在纸质合同的小字里。比如某套餐写着“月费39元”,但角落里有行蚂蚁大小的字:“合约期24个月,提前解约需支付违约金(剩余月份费用的30%)”。
更隐蔽的是叠加扣费。有用户发现话费单里突然多出“视频会员”“云盘服务”等收费项目,一问才知是办理套餐时“默认开通”的增值业务。
三、维权难在哪儿?
当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往往会遭遇三大阻碍:
1. 客服推诿:“需要到线下营业厅办理”
2. 违约金威胁:“现在取消要交500元”
3. 证据缺失:“当时是电话办理的,没留书面凭证”
实测:解约到底有多难
记者尝试取消某“优惠套餐”,客服先是推荐更贵套餐,接着说要上级审批,最后搬出“系统故障”。整个流程耗时3小时,换了4个客服才办成。
四、防坑指南
记住这三个救命口诀:
“三问”原则:问合约期、问违约金、问收费明细
“两查”习惯:查话费详单、查业务列表
“一保留”底线:保留所有书面凭证和通话录音
如果已经被坑,别怕麻烦。先打10015联通投诉热线,不行就上工信部网站投诉。有位网友坚持投诉两个月,最终要回了多扣的1200元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