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省份,乡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发展的重点任务。广电宽带乡村工程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网速慢、覆盖差、维护难等问题。要让乡亲们真正享受到数字时代的便利,还需要从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一、补齐硬件短板是关键
在固原市某偏远山村,村民马大叔的养牛场装了三套监控设备,但每到阴雨天画面就卡成"连环画"。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暴露出现有网络承载力的不足。
1.1 光缆入村要到位目前全区仍有17%的自然村未通光纤,这些"信息孤岛"主要分布在六盘山连片地区。建议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模式,按每公里补贴3万元的标准推进光缆铺设。特别是要优先解决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机构的网络接入问题。
1.2 基站布局要科学区域类型 | 基站间距 | 信号强度 |
---|---|---|
平原村落 | 5公里 | ≥-90dBm |
丘陵地带 | 3公里 | ≥-95dBm |
上表数据表明,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区需要加密基站部署。吴忠市红寺堡区试点建设的微型基站,体积仅冰箱大小,成本降低40%,值得推广。
二、技术升级要接地气
中卫市常乐镇村民反映,家里装的明明是100M宽带,实际测速却不到30M。这种"名义带宽"与"实际体验"的落差,凸显技术适配的重要性。
2.1 动态带宽调节借鉴银川"智慧社区"经验,在乡镇机房加装智能流量控制系统。农忙时节优先保障农业物联网设备,夜晚高峰期自动调配带宽给家庭用户,实现资源弹性分配。
2.2 适老化改造针对60岁以上用户占比达38%的现状,开发方言语音操控系统。盐池县试点的一键报修功能,老人对着机顶盒说"找师傅",维修工单自动生成,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
三、服务网络要织得密
石嘴山市惠农区维修人员小杨,负责8个行政村2000多户的维护工作。最远用户报修要开车1个多小时,这种"鞭长莫及"的状况亟待改变。
3.1 建立村级服务站按照"每村1个服务点、3名网格员"的标准,在全区培育500个村级服务点。青铜峡市试点将小卖部改造成服务驿站,村民缴网费、领设备不出村,故障处理及时率提升65%。
3.2 培养本地技术员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乡村网络管家"定向培养班。首期毕业的120名学员全部返乡就业,他们熟悉方言和地形,处理光缆被牲畜咬断等突发情况更得心应手。
四、用得好才是真的好
海原县电商服务站王站长说:"网速快了,但乡亲们还是刷短视频多,真正用来增收的少。"这说明基础设施完善后,应用引导同样重要。
4.1 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在枸杞主产区建设5G溯源系统,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可视化。某合作社通过VR直播展示枸杞采摘过程,每斤售价提高8元,带动200多农户增收。
4.2 培育数字新农人开展"百村千播"培训计划,邀请抖音、快手平台导师驻村教学。西吉县马莲乡的留守妇女们,经过培训做起手工制品直播,月均增收超2000元。
提升乡村网络质量不是简单的"拉根网线",而是系统工程。既要夯实"路"的根基,也要丰富"车"的内容,更要培养"司机"的能力。当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才能真正让数字红利润泽乡野,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