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不少人在街头巷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穿着联通工作服的人支个小桌子,摆着大米花生油,热情招呼着“办电话卡送现金红包”。有人心动办了卡,回家发现话费越扣越多;有人领了赠品,第二个月就收到催缴短信。这些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背后藏着哪些猫腻?
一、送你钱的三种常见套路
1. 话费返还的文字游戏
业务员常说的“充50送100”,其实分24个月返还,每月到账4块钱。很多人没注意到合约期长达两年,中途换套餐要赔违约金。更坑的是,有些代理商直接吞掉预存款,用户以为在交话费,实际钱进了私人账户。
2. 免费赠品变捆绑销售
2024年有用户办理副卡时,配送员强行推销“免费”流量卡,激活时要求人脸识别。事后发现每月固定扣40元,欠费注销会影响征信。还有案例显示,所谓的视频会员免费领,两个月后自动转为每月25元扣费。
套路类型 | 常见话术 | 实际损失 |
---|---|---|
现金红包 | “当场返现200元” | 需预存500元话费 |
送手机 | “0元领新款手机” | 绑定129元/月套餐 |
会员福利 | “免费送视频VIP” | 两个月后扣25元/月 |
3. 信用消费陷阱
部分代理商要求开通支付宝花呗或招联信用付,声称“分期由公司还款”。等用户收到账单才发现,自己背上了上千元债务。2020年有消费者被刷走花呗额度后,代理商直接失联。
二、真实案例中的四大教训
教训1:人脸识别藏风险
2025年1月,张女士在APP办副卡时,配送员用“公安要求”催促人脸识别。事后回想,这种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可能被用于开通支付功能。
教训2:口头承诺不作数
李先生在街边办理送手机活动,业务员保证“月租29元”。致电10010查询才发现,官方根本没有低价套餐,实际月消费要79元。
教训3:注销卡比办卡难
大学生小王参加校园促销,三个月后想注销副卡,却被告知“绑定了宽带业务”。折腾16天投诉到工信部,才取消违规业务。
教训4:赠品可能是赃物
2021年广州某促销点,赠送的空气炸锅被查出是贴牌产品,市场价不到宣传的三分之一。消费者要求退货,对方早已撤摊。
三、五招识破骗局
1. 查三码防李鬼
正规联通员工有工号牌、工作证和办理权限码,三者缺一不可。街边摊点多数是外包公司,可通过10010核实活动真实性。
2. 看合约期限
所有优惠活动必须标注合约期,通常送手机需签2年以上。遇到“随时可取消”的说辞要警惕,违约赔偿可能高达手机全款。
3. 算真实成本
以送价值1500元手机为例:
- 合约期24个月,月套餐99元
- 两年总消费2376元
- 实际多支出876元
4. 防信息盗用
拒绝业务员代操作手机,特别是支付宝、微信等涉及资金的APP。2024年有代理商私自开通信用支付,导致用户莫名负债。
5. 留证据维权
保存宣传单、录音、聊天记录。遇到纠纷先向10015投诉,7天未解决就上工信部网站申诉。2021年有学生通过投诉追回被扣款项。
四、三种绝对不能办的卡
1. 兼职办卡
号称“办卡就给钱”的兼职,实为收集身份证办卡用于诈骗。2024年多人因出借电话卡被警方传唤,影响考公政审。
2. 异地优惠卡
某些“校园卡”“企业卡”限制归属地,异地使用产生高额漫游费。2025年有用户发现,所谓全国通用卡其实有区域流量限制。
3. 集团用户卡
以公司名义办理的集团套餐,离职时可能被索要高额违约金。曾有用户因换工作,被要求补缴2年套餐差价。
天上不会掉馅饼,越是诱人的优惠越要警惕。办卡前牢记三句话:所有赠送都有代价,所有便宜都要偿还,所有合约都要细读。遇到纠纷别怕麻烦,工信部投诉比吵架管用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