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少北京联通的用户都在吐槽同一件事:套餐价格太高了。有人算过一笔账,同样用30GB流量和500分钟通话,北京联通的套餐月费比移动、电信贵了二三十块。这种价格差距看似不大,但长期积累下来,对普通消费者确实是个负担。那么问题来了——套餐贵了,用户会不会直接“用脚投票”?
一、北京联通套餐到底贵在哪
打开北京联通的官网,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三档主打套餐:冰激凌套餐99元/月(20GB+300分钟)、畅爽套餐129元/月(30GB+500分钟)、冰神套餐199元/月(60GB+1000分钟)。横向对比的话,北京移动的“动感地带”套餐,同样30GB流量+500分钟通话,月费只要98元;北京电信的“天翼畅享”套餐,同等配置更是压到89元。
表1:三大运营商同档套餐对比运营商 | 套餐名称 | 月费(元) | 流量/通话 |
北京联通 | 畅爽套餐 | 129 | 30GB+500分钟 |
北京移动 | 动感地带 | 98 | 30GB+500分钟 |
北京电信 | 天翼畅享 | 89 | 30GB+500分钟 |
更让用户难受的是“隐形门槛”。联通的低价套餐往往藏着合约期限制,比如必须用满24个月才能换套餐,提前解约要交违约金。反观移动和电信,现在主推的都是“无合约”套餐,用户随时可以调整资费方案。
二、贵有贵的道理?用户买账吗
联通客服给出的解释是“网络质量更好”。确实,在北京五环内,联通的4G/5G信号覆盖率能达到98.7%,比移动(96.2%)和电信(95.8%)略高。但普通用户刷视频、发微信,其实很难感受到这2%的差距。有手机评测博主做过实验,在国贸、中关村等核心区域,三家运营商的下载速度差异不超过5MB/s。
真正影响用户决策的是“价格敏感度”。调研数据显示,月消费100元以下的用户中,68%会优先考虑资费高低;而月消费200元以上的用户,只有29%把价格作为第一选择标准。这说明联通的定价策略,实际上是在筛选高收入群体。
三、竞争对手如何撬墙角
移动和电信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推出的“保号套餐”只要8元/月,吸引了大批双卡用户。更狠的是互联网套餐——腾讯王卡用19元月费绑定微信免流,阿里宝卡送优酷会员,这些精准打击让联通流失了不少年轻用户。
携号转网政策更是雪上加霜。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联通转出用户数量比转入多出12.7%。这些用户里,有43%直言“套餐太贵”,29%抱怨“优惠活动少”,剩下28%则是因为宽带绑定套餐不够灵活。
四、老用户的真实困境
58岁的王阿姨用联通号码快十年了,她现在还坚持着每月76元的4G套餐,因为“换号码太麻烦”。但这款套餐只有2GB流量,超了就要按5元/GB收费。上个月她孙子用手机看动画片,流量超标多花了35元。“要不是怕换号影响亲戚联系,我早换移动了。”王阿姨的抱怨代表了很多老用户的心态。
年轻群体就更现实了。做外卖骑手的小李算过账:他两个手机号,联通卡只接电话,移动卡用流量,“这样每月能省40块”。这种“拆开使用”的策略,正在成为精打细算人群的标配。
五、破局的关键在哪里
北京联通并非没有动作。2023年推出的“校园特惠套餐”,把月费压到59元(20GB+200分钟),但限定25岁以下用户办理。这种“挤牙膏式”降价反而引发争议,有网友吐槽:“难道过了25岁就不配用便宜套餐?”
真正的出路可能在于套餐重构。通信专家建议,运营商应该学习互联网公司的“模块化”思路:基础通话费+流量包+增值服务自由组合。比如用户可以选择18元保号费+30元30GB流量+10元视频会员,这样既能控制总价,又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5G时代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单纯比拼网络速度的时代过去了。当价格差距超过用户心理承受线,再好的网络质量也会败给钱包的压力。北京联通要想守住市场份额,恐怕得在“降价”和“增值”之间找到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