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肥不少居民接到联通公司“月套餐送手机”的推销电话,街头广告也频繁出现类似宣传。这类活动究竟是福利还是套路?通过走访调查和用户反馈,我们发现真相远比广告词复杂。
一、活动真实存在的两面性
联通确实存在合约送机业务,但具体形式因渠道差异悬殊。在政务区营业厅,工作人员展示了三种合约方案:
套餐类型 | 合约期限 | 预存金额 | 机型示例 |
---|---|---|---|
129元/月 | 24个月 | 冻结花呗576元 | 荣耀X40 |
159元/月 | 36个月 | 冻结花呗1152元 | OPPO A98 |
199元/月 | 24个月 | 现场支付800元 | vivo Y77 |
值得注意的是,同款机型在不同渠道存在价差。例如OPPO A98合约机市场价约1500元,但需承担36个月套餐溢价(159×36=5724元),实际相当于分期购机。而官方渠道的两年期送机活动,如维持原套餐不变仅延长合约,则属于真实让利。
二、四大常见消费陷阱
1. 花呗授权变贷款:业务员操作时声称“冻结额度”,实则通过支付宝办理信用购机贷款。合肥张女士2025年3月办理的129元套餐,实际产生576元/年的金融分期债务。
2. 套餐资费模糊处理:承诺“主卡缴费”却暗藏副卡收费。有用户发现副卡每月收取10元功能费,且主副卡共享套餐流量。
3. 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赠送机型多为运营商定制版,阉割部分功能。某款宣传中的5G手机实际仅支持特定频段,在合肥部分区域无法使用5G网络。
4. 违约金计算猫腻:合约期内违约需支付“未履行月数×手机市场价÷合约总月数+20%违约金”。以159元套餐为例,使用半年后解约需赔付:18×(2000÷36)+400=约1500元。
三、辨别真伪的实用方法
1. 渠道验证:拨打10010转人工核实活动编码,合肥地区正规活动均可在联通APP“我的合约”查询。
2. 合同细审:注意条款中是否包含“第三方金融合作”、“信用授权”等内容。正规合约不应要求开通网贷业务。
3. 资费试算:制作对比表格明确总支出:
选择方式 | 手机价格 | 通信支出 | 总成本 |
---|---|---|---|
自购手机+原套餐 | 1500元 | 79×24=1896元 | 3396元 |
合约送机 | 0元 | 129×24=3096元 | 3096元 |
通过计算可见,表面省下的购机费实际通过套餐差价返还。若原有套餐足够使用,合约方案反而不划算。
四、参与前的必要准备
1. 核查个人信用状况,避免影响征信记录。部分合约要求芝麻分≥600分。
2. 保留业务员承诺录音,合肥某用户凭通话记录追回被擅自开通的金融分期。
3. 提前确认手机售后渠道,运营商定制机可能出现厂商与网点相互推诿的情况。
五、争议解决途径
遭遇纠纷时可依次通过以下渠道维权:
• 联通客服10010(48小时响应)
• 安徽省通信管理局0551-12300
• 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交易监管分局
2025年3月数据显示,合肥地区关于合约送机的投诉中,71%通过运营商协商解决,18%需行政调解,11%进入司法程序。
理性看待合约送机活动,既要承认其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的价值,也要警惕过度营销背后的风险。建议消费者根据实际通信需求决策,勿因短期诱惑影响长期财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