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联通多次因套餐服务和通讯管理问题被工信部约谈。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企业运营策略的偏差,也暴露出行业监管与用户权益保障之间的矛盾。
一、直接导火索:骚扰电话与用户投诉激增
2024年11月,工信部通报中国联通146号段骚扰电话投诉量同比上涨53%,日均骚扰电话拦截量突破80万次。数据显示,该号段被大量用于贷款推销、房产中介等商业营销,部分号码甚至涉及诈骗活动。用户普遍反映,更换套餐后骚扰电话不减反增,有消费者一天最多接到27个营销电话。
技术漏洞与管理失职
146号段作为物联网专用号段,本应服务于智能设备联网需求。但联通在号段管理上存在明显漏洞:未建立有效实名审核机制,导致大量号码流入黑灰产市场;未设置通话频次限制,单个号码日拨打量可达300次以上。
二、深层症结:套餐服务乱象丛生
套餐问题已成为通信行业顽疾。2025年用户投诉数据显示,联通套餐相关纠纷占比达68%,主要表现为:
问题类型 | 典型案例 | 涉及条款 |
隐藏费用 | 39元套餐含15元宽带附加费 | 小字标注"绑定宽带服务" |
自动续费 | 免费体验流量包到期后自动扣费 | 默认勾选"连续包月" |
套餐降档受阻 | 199元套餐用户申请改39元套餐被拒 | 要求到指定营业厅办理 |
这些问题与运营商的绩效考核制度直接相关。基层业务员每推销一个高价套餐可获得15-30元提成,而办理降档套餐则要扣罚绩效奖金。这种激励机制导致工作人员刻意隐瞒低价套餐选项。
三、历史积弊:用户选择权长期受限
早在2006年,工信部就出台文件明确用户有权自主选择资费方案。但直至2025年,仍有73%的用户反映办理套餐变更时遭遇阻碍,主要手段包括:
- 设置靓号违约金(如尾号66需缴万元解约)
- 新套餐仅限新用户办理 li>
- 宽带绑定强制消费(最低消费期限达3年)
某用户维权案例显示,持续3年的宽带附加费乱扣款,经工信部投诉后才获赔300元。这暴露运营商系统存在扣费逻辑不透明、异常费用无预警等技术缺陷。
四、监管升级与行业变革
工信部在2025年约谈中提出三大整改要求:建立套餐变更二次确认机制,设置费用异常自动预警,公示五年内套餐变更记录。同时将用户知情权纳入服务质量考核,权重占比提升至30%。
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2025年3月数据显示,用户通过"携号转网"施压后,78%的套餐变更诉求得到解决,平均资费降幅达42%。但根本解决仍需打破运营商对套餐定价的垄断,建立市场化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