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行业竞争白热化,广西联通既要应对移动、电信的夹击,又要解决内部成本管控的短板。尤其在套餐资费领域,用户对"提速降费"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套餐成本,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
一、套餐成本高的三大病根
套餐成本居高不下,本质是粗放式管理的结果。首先在套餐设计环节,大而全的捆绑式套餐占主流,比如某129元套餐硬性绑定宽带、电视盒、副卡,导致不需要宽带的用户被迫买单。其次是成本核算不透明,基站维护、渠道佣金等隐性成本未细化分摊到具体套餐,出现"高套餐补贴低套餐"的怪现象。最要命的是代理商佣金失控,部分县城代理商佣金比例高达40%,用户刚办完套餐就携号转网,成本直接打水漂。
典型问题案例:
问题类型 | 具体表现 | 年损失预估 |
---|---|---|
套餐设计 | 200元融合套餐强制绑定IPTV | 1800万元/年 |
佣金漏洞 | 乡镇代理商虚假开户套佣 | 3200万元/年 |
系统缺陷 | 套餐余量无法跨月结转 | 用户投诉量增加47% |
二、降成本的四把手术刀
第一招是拆解"套餐捆绑"。参考互联网套餐模式,将语音、流量、宽带拆分为独立模块,用户可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合。比如把原价99元的融合套餐拆分为:39元基础通信包(含200分钟通话)+30元流量包(50GB)+30元宽带包,不需要宽带的用户直接省30元。
第二招是推行"精准补贴"。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对月均流量超80GB的重度用户定向推送大流量包,替代原有"一刀切"的套餐外流量收费模式。实测显示,南宁试点区域流量投诉下降63%,套餐外收入反增22%。
第三招是建立"动态佣金"机制。代理商佣金不再按套餐价格固定比例发放,而是与用户在网时长挂钩。例如首年佣金比例30%,用户每续费1年增加5%,最高不超过50%,防止"捞快钱"式发展用户。
第四招是推广"自助降档"。在手机营业厅设置智能降费助手,用户输入月均消费数据后,系统自动推荐适配套餐。柳州推行该功能后,38元以下套餐办理量增长3倍,投诉量反而下降18%。
三、落地执行的三道保险
首先是建立成本沙盘系统,把每个基站、渠道网点的运营成本数字化,可精确测算单个套餐的盈亏平衡点。例如某59元套餐在用户日均流量超过1.2GB时才会亏本,这就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
其次是强化线上线下协同,在乡镇营业厅部署套餐成本可视化设备。用户办理业务时,屏幕实时显示所选套餐的成本构成,比如资费39元的套餐中实际包含12元基站维护费、8元客服成本等,增强价格说服力。
最后是设置"成本熔断"机制,当某套餐的离网率连续3个月超15%,或佣金占比超35%时,系统自动冻结该套餐。桂林某高价套餐触发熔断后,季度节省无效成本270万元。
四、要避免的三个深坑
切忌搞"断崖式降费",某地市突然将主流套餐降价40%,导致老用户集体投诉,最终被迫补偿话费160万元。合理做法是设置6个月过渡期,通过赠送视频会员等权益平滑过渡。
警惕"技术空心化",5G基站耗电量是4G的3倍,盲目关停4G基站反而增加成本。应采取动态关停策略,在夜间闲时关闭30%的5G基站,可节省电费280万元/年。
防止"系统孤岛",现有CRM、财务、运维系统数据不通,导致成本核算延迟。应打通系统接口,实现套餐成本T+1日核算,梧州试点后成本核算效率提升76%。
套餐成本优化本质是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既要算清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又要平衡用户感知与企业效益。广西联通通过"拆套餐、精算账、控渠道"的组合拳,正在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降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