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联通用户中流传着一个热议话题:不少老用户发现,自己的套餐长期未升级,但原本承诺的流量、通话时长等服务似乎「悄悄缩水」,甚至有人反映网络速度变慢。面对这种情况,用户最直接的困惑是——如果不跟着运营商升级套餐,我们的权益到底该由谁来守护?
一、套餐不升级,服务为何「打折扣」?
打开江西联通APP,首页永远滚动着「限时优惠」「5G套餐直降50元」的促销广告。但细心的用户王先生发现,自己使用的98元4G套餐,原本包含的20GB通用流量在今年初变成了15GB,套餐说明里多了一行小字:「根据网络环境动态调整」。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
用户真实反馈:- 「用了三年的冰淇淋套餐,最近总感觉刷视频卡顿,测速显示网速比去年降了30%」
- 「客服每周打电话催升级5G套餐,说不升级会影响正常使用」
- 「套餐外流量收费从0.29元/MB涨到0.5元/MB,逼得我只能买加油包」
运营商的两套逻辑
通信行业内部人士透露,运营商推行套餐升级有双重考量:技术层面需要推进5G基站建设成本分摊,市场层面则要完成每年既定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考核指标。这种背景下,未升级套餐的用户容易被划入「低价值用户」范畴,在资源分配时处于劣势。
二、用户权益的法律「防护网」存在漏洞
翻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第十条强调公平交易权。但现实情况是,运营商往往通过这三种方式规避责任:
操作手法 | 法律盲区 | 用户应对难点 |
---|---|---|
模糊化套餐条款 | 合同注明「运营商有权调整资费」 | 举证服务降级困难 |
技术参数调整 | 网速标准无强制规定 | 缺乏专业检测手段 |
差异化服务推送 | 未违反平等原则 | 难以证明区别对待 |
维权成本高企的现实困境
想要证明运营商「故意降低服务质量」,用户需要自行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网络质量检测,单次检测费用超过800元。而根据现行《电信服务规范》,只要下载速率不低于1Mbps就不构成违规——这个标准甚至无法流畅观看480P视频。
三、打破僵局的可行路径
面对江西联通这类情况,用户并非只能被动接受。以下几种方式已有人成功维权:
1. 精准取证策略连续30天在不同时段使用Speedtest等工具记录网速,同时截图套餐详情页面变化。南昌用户李女士通过对比历史套餐截图,发现「国内语音」从1000分钟变为「区域内语音」,最终通过工信部投诉获得补偿。
2. 善用申诉机制直接拨打10010投诉可能被「礼貌敷衍」,但按照「企业客服→省通信管理局→工信部」的三级申诉流程,80%的套餐争议能在第二环节解决。需要注意的是,申诉时必须具体说明「相比签约时的服务变化项」。
3. 集体维权的新可能2023年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5条,为集体诉讼提供了新依据。湖南已有用户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类似判例,组织5人以上集体投诉,迫使运营商恢复原有服务标准。
运营商的社会责任拷问
江西联通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其在赣南革命老区建成5G基站超1.2万个。但这份光鲜的报告背后,是否应该加入「存量用户权益保障」的专项说明?当企业追求5G用户渗透率时,不该让守约的老用户成为「技术升级的代价」。
说到底,通信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那些持续缴费5年、10年的老用户,他们的长期信任才是最宝贵的市场资源。期待看到江西联通能主动公示「非5G套餐用户服务保障方案」,用透明化操作重建用户信心——毕竟,真正的企业担当,从来不靠套餐价格战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