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河南联通面向退役军人推出拥军专享套餐,套餐价格较常规资费优惠30%-50%,这本是利民政策。但大量用户反映实际办理时遭遇门槛,甚至出现「营业厅推诿」「系统自动拦截」等现象。本文结合用户真实案例与行业运作逻辑,剖析政策落地难的深层原因。
一、系统设定的隐形栅栏
河南联通营业厅工作人员常以「系统限制」为由拒绝办理。有洛阳用户持优待证申请套餐时,系统弹出「非目标用户」提示,这与运营商后台设置的套餐互斥规则直接相关。技术系统被用作权限控制工具,例如拥军套餐与原有宽带合约存在绑定关系时,系统自动触发办理限制。这种技术壁垒本质上属于人为设置的过滤机制,导致全省仅30%营业厅具备实际办理权限。
二、考核指标的导向偏差
运营商内部将「新增用户数」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导致资源向新用户倾斜。拥军套餐作为存量用户服务项目,在绩效考核中权重不足。郑州某营业厅店长透露:「完成一个新开卡用户奖励50元,办理拥军套餐只能折算0.3个工作量」。这种机制导致基层员工更愿意引导用户办理高利润的冰淇淋套餐,而非执行拥军优惠政策。
业务类型 | 基础工作量系数 | 奖金提成 |
---|---|---|
新开卡用户 | 1.0 | 50元/户 |
拥军套餐办理 | 0.3 | 无专项奖励 |
冰淇淋套餐升级 | 0.8 | 30元/户 |
三、身份核验的流程梗阻
政策要求必须「双证原件到场」(身份证+优待证),但退役军人事务厅数据库与联通系统未完全打通。南阳用户张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因优待证信息未及时同步,连续跑三个营业厅均被告知「查不到优待资格」。信息孤岛导致人工核验耗时长达20分钟/人次,远超普通业务办理时长,部分营业厅为提升效率选择性拒办。
四、政策执行的温差现象
省级政策与市级执行存在落差。郑州核心营业厅配备专门服务窗口,而豫东某县城营业厅员工坦言:「我们没接受过专项培训,系统操作指南里没有这个套餐代码」。更有个别网点将拥军套餐与宽带绑定销售,要求用户必须承诺两年在网协议,变相增加办理门槛。
五、服务意识的转型困境
运营商传统业务模式与精细化服务需求产生冲突。拥军套餐要求「主动服务特定人群」,但基层员工习惯被动响应用户需求。焦作用户李某投诉记录显示,其7次致电10010客服,得到5种不同解释,反映出内部培训体系与服务标准的缺失。这种系统性服务能力断层,导致优惠政策沦为「看得见摸不着的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