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视频平台与通信运营商合作的加深,各种联名流量卡层出不穷。爱奇艺与联通联合推出的流量卡,因价格实惠、定向流量充足受到不少用户关注。但细心的消费者发现,这款产品并未包含爱奇艺VIP会员权益,这与其他平台类似产品形成明显差异。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涉及哪些商业逻辑?
产品定位决定权益取舍
爱奇艺联通流量卡的核心卖点在于「流量+内容」的基础组合。月费39元的套餐中包含30GB定向流量(限爱奇艺、抖音等App)和10GB通用流量,这个定价明显低于单独购买等量流量和视频会员的总成本。运营商在设计套餐时,首要考虑的是覆盖最广泛用户群体的基础需求。
与腾讯王卡、优酷联名卡对比可见差异:
产品名称 | 月费 | 定向流量 | VIP权益 |
---|---|---|---|
爱奇艺联通卡 | 39元 | 30GB | 无 |
腾讯王卡 | 49元 | 40GB | 腾讯视频VIP |
从对比表可见,当套餐价格下探到40元以下区间时,运营商更倾向于通过压缩增值服务来维持利润空间。爱奇艺的目标用户中,存在大量仅需观看免费内容、不愿为会员付费的群体,这类产品正好满足他们的基础需求。
成本分摊的隐形博弈
视频会员权益的附加并非简单的「赠送」,而是涉及多方利益分配。据业内人士透露,每增加一项VIP权益,运营商需要向视频平台支付约8-12元/月的分成费用。以爱奇艺联通卡为例,若包含VIP权益,套餐成本将直接上升20%-30%。
这种成本压力会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提高套餐售价,要么降低流量供给。考虑到当前市场竞争态势,39元价位已是争夺价格敏感用户的关键防线。选择「保流量、舍会员」的策略,既能维持价格优势,又能避免因分成导致的利润缩水。
用户分层的商业考量
爱奇艺的会员体系存在明显分层:免费用户观看广告、VIP用户去广告、星钻会员享更多特权。联通流量卡用户本质上属于「准VIP」群体——他们消费能力强于纯免费用户,但尚未形成付费习惯。
通过定向流量吸引这类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后,视频平台可逐步引导其向付费会员转化。数据显示,约27%的定向流量卡用户在半年内会购买视频会员,这种「先尝后买」的模式比直接赠送会员更具商业价值。
合作模式的特殊限制
与腾讯系产品不同,爱奇艺在运营商合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母公司百度的生态布局不如腾讯完整,导致在谈判中议价能力受限。联通在选择合作方时,需要平衡移动、电信的竞争策略,这可能导致某些权益的让步。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用户数据归属」。包含VIP权益的合作通常需要深度数据互通,而爱奇艺与联通在用户画像共享方面尚未达成高级别协议。缺少数据支撑的会员服务,难以实现精准营销,反而可能增加运营成本。
从市场反馈看,这种「去VIP化」策略确实带来了用户增长。2022年该卡用户数突破500万,其中63%为首次办理互联网套餐的新用户。但同时也面临留存率挑战——约41%的用户在套餐到期后选择更换其他产品。
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选择这类产品取决于自身需求。如果主要使用爱奇艺观看免费内容,且对流量的需求大于视频质量,该套餐仍具有性价比优势。但对于追求4K画质、独家内容的用户,单独购买会员可能是更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