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甘肃联通调整流量套餐的消息引发了用户热议。原本长期使用的低价套餐突然被取消,不少老用户发现自己的月租费上涨了30%甚至更多,而流量却比之前少了近一半。这种「加价减量」的操作让很多人直呼「吃不消」,更有人质疑:企业单方面调整协议内容,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去哪儿了?
一、套餐取消背后的用户权益危机
在兰州市城关区某营业厅,张女士拿着用了五年的38元套餐账单满脸困惑:「以前每月20GB流量够用,现在同价位套餐只有10GB,要恢复原来的量得多掏15块。」类似遭遇并非个案,根据消费者协会统计,最近三个月关于通信套餐的投诉量同比上升了47%。
1.1 资费调整的隐蔽操作
运营商在短信通知中常使用「套餐优化升级」等模糊表述,很多用户直到扣费时才发现实际变化。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用户反映在未进行二次确认的情况下,原有套餐就被自动切换。
典型案例:原套餐 | 新套餐 | 资费变化 |
---|---|---|
29元/月(15GB) | 39元/月(20GB) | ↑34%费用换↑33%流量 |
59元不限量(40GB后限速) | 79元不限量(30GB后限速) | ↑34%费用换↓25%高速流量 |
1.2 服务条款的「文字游戏」
仔细对比新旧协议发现,运营商在合同细则中增加了「资费随市场情况调整」的条款。有法律从业者指出,这类格式条款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关于公平交易权的规定。
二、法律框架下的权益保障
我国《电信条例》第31条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擅自中断或终止服务。工信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规范电信服务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更是要求,套餐变更必须取得用户明示同意。
2.1 用户维权的四条路径
• 10010客服申诉:要求提供书面变更依据
• 工信部投诉平台:提交业务变更违规证据
• 消费者协会调解:可申请第三方介入协调
• 法律诉讼:针对恶意扣费可主张三倍赔偿
2.2 留存证据的关键要点
保留近半年的通话录音、短信记录、账单明细尤为重要。某法院判例显示,用户凭借完整的业务办理录音,成功追回了被多扣的两年套餐差价。
三、行业变革中的选择策略
在携号转网全面落地的背景下,用户其实掌握着更多主动权。比较三大运营商2023年资费体系可以发现,相同价位套餐的流量差距最大可达40%。
专家建议:1. 每年定期进行套餐体检
2. 关注运营商官网的「普惠套餐」专区
3. 家庭用户可考虑共享套餐节省开支
4. 善用第三方比价工具辅助决策
这场套餐调整风波折射出通信行业转型期的阵痛。对企业而言,在追求5G建设成本回收的更需要守住契约精神的底线;对用户来说,既要理直气壮维护自身权益,也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消费方式转变。只有建立真正的双向选择机制,才能实现行业健康发展与用户利益保障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