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中国通信行业再次因一则“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合并”的传闻引发热议。截至4月12日,两家企业尚未发布任何实质性合并公告,但双方的合作深度已远超普通商业伙伴关系。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恰似通信行业的“量子纠缠”——看似各自独立,实则密不可分。
一、合并传言的来龙去脉
自2019年5G商用元年开始,电信与联通合并的传言每隔两年就会卷土重来。最近一轮传闻始于2024年9月,当时双方宣布在福州建成全省最大规模的4G/5G低频共享网络,节省建设投资1.3亿元,年运维成本降低825万元。这种“省钱过日子”的合作模式,被外界解读为合并前的铺垫动作。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2025年3月,两家公司股价在传闻刺激下分别上涨8.7%和12.3%。但官方很快辟谣:中国电信董事长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共建共享不涉及企业合并”,联通总经理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合作是为提升服务质量,不是要搞垄断”。这种“嘴上否认、行动暧昧”的态度,反而让传言愈演愈烈。
二、看得见的深度合作
通过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两家运营商已在三个层面形成“捆绑式”合作:
1. 基础设施共享
自2019年启动5G共建共享以来,双方累计节省投资超2400亿元。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共建基站总数达89万座,其中:5G基站:64万座(占双方总基站数的71%)4G基站:25万座(较2024年增长40%)这种共享已从最初的郊区覆盖延伸至城市核心区,在深圳、上海等地的重点商圈实现“双网无缝切换”。
2. 频谱资源整合
双方打破传统频段壁垒,形成独特的“频谱拼图”模式:电信贡献800MHz低频段(覆盖广)联通提供2.1GHz中频段(容量大)共享3.5GHz高频段(速率快)这种组合使农村地区的5G覆盖率提升至92%,较单独建网提高37个百分点。
3. 服务能力互补
在用户感知最明显的领域,两家运营商推出“服务包”共享:
项目 | 电信优势 | 联通优势 |
---|---|---|
宽带资源 | 覆盖全国90%小区 | 北方十省覆盖率98% |
国际业务 | 47条国际海缆资源 | 与境外128家运营商直连 |
政企服务 | 政务云市占率61% | 工业互联网案例超5万 |
三、用户端的真实体验
普通消费者可能感受不到企业层面的分合博弈,但生活中已出现三个显著变化:
1. 双卡使用更便利
2025年新上市的手机中,97%支持“电信+联通”双卡双待,较2020年提升42%。在信号覆盖薄弱区域,手机会自动选择更强网络,用户在新疆沙漠地区实测下载速率可达78Mbps。
2. 资费套餐趋同
两家运营商推出的5G套餐相似度达85%,129元档套餐均包含:60GB全国流量1000分钟通话200M宽带免费不过客服人员强调:“套餐设计思路趋同不等于资费合并,用户仍可选择单独运营商服务。”
3. 线下网点整合
在山东、河北等试点省份,已有23%的营业厅挂出“电信联通联合服务点”标识。这些网点可同时办理两家业务,但收费系统仍然独立,工作人员需要切换不同操作系统办理业务。
四、合并背后的博弈困局
尽管合作成效显著,但实质性合并仍面临三大障碍:
1. 监管红线
国资委2023年明确要求通信行业“避免简单合并,专注专业化整合”。当前电信聚焦智慧家庭、联通发力工业互联网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更符合国企改革方向。若强行合并,可能导致5G投资效率下降23%,并产生15万冗余基站。
2. 移动压力
中国移动的强势地位是重要制约因素。2024年数据显示:移动净利润:1389亿元(年增长9.7%)电信+联通净利润:397亿元(年增长5.1%)若两家合并,新实体市场份额将达38%,可能引发移动更激烈的市场应对。
3. 员工安置难题
两家企业现有员工总数超56万人,重叠岗位主要集中在:基站维护(约8.7万人)市场营销(约6.2万人)客服中心(约4.5万人)如何避免大规模裁员,将是合并方案能否落地的关键。
五、未来发展的三种可能
综合行业专家观点,2025-2030年可能出现三种演变路径:
1. 维持现状(概率45%)
继续深化共建共享,在6G时代形成“移动主攻消费端、电信联通专注政企端”的格局。这种模式能保持适度竞争,也符合当前政策导向。
2. 业务分拆合并(概率35%)
将双方弱势业务剥离重组,例如:电信转让卫星通信业务联通并入云计算部门成立合资公司运营国际业务
3. 完全合并(概率20%)
参照当年“铁通并入移动”模式,组建新央企“中国联合通信”。这种方案需要突破现有反垄断法规,但能快速形成与移动抗衡的竞争主体。
从普通用户视角看,合并与否的核心差异在于选择权。当前合作模式已能享受“1+1>2”的网络覆盖,若真合并,市场上将减少一个资费对比标的,这可能让“提速降费”失去重要推手。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最好的状态是既合作又竞争,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双鱼,相克相生才能推动行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