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营业厅办手机卡,总能听到工作人员热情推荐各种“全家桶”套餐——流量、通话、宽带打包卖,但要是单独问“能不能只办个通话套餐”,对方多半会摇头。不少用户纳闷: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啥死活不让人单独选服务?这背后藏着行业规则、市场竞争和用户习惯的多重博弈。
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运营商“降低资费水平”“简化套餐结构”。表面看政策在推动资费透明化,实则让运营商陷入两难:既要完成降费任务,又得维持利润。
典型矛盾案例:年份 | 流量单价降幅 | ARPU值变化 |
---|---|---|
2018 | 62% | 下降3.5元 |
2022 | 78% | 下降5.2元 |
这张表暴露出运营商困境:流量白菜价时代,单独卖通话或流量必然亏本。把宽带、视频会员等增值服务打包,才能保住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值)。
二、用户行为倒逼策略调整
微信语音普及后,全国通话分钟数连续5年下滑。某省移动内部数据显示,2020年用户月均通话时长比2016年减少47分钟。年轻人接打电话越来越少,单独通话套餐根本卖不动。
运营商被迫转型:把通话时长变成套餐里的“赠品”。例如某热销的5G套餐,表面写着“包含1000分钟通话”,实际80%用户每月只用不到300分钟,剩余额度成了心理安慰剂。
三、宽带业务的捆绑逻辑
家庭宽带市场接近饱和,三大运营商近三年新增用户中,78%来自原有手机用户升级捆绑套餐。以北京地区为例:
- 单独装宽带:100M套餐月费89元
- 手机+宽带捆绑:月费59元(含30G流量+300分钟通话)
这种定价策略逼着用户算账:多办张手机卡反而更划算。运营商借此完成两个KPI——既保住宽带市场份额,又拉升手机卡激活率。
四、基层员工的考核指挥棒
在营业厅工作的李师傅透露:“公司每月考核‘融合套餐渗透率’,完不成指标要扣绩效。”所谓融合套餐,就是把手机、宽带、IPTV甚至智能门锁打包销售。基层员工为了保住工资,自然优先推荐利润更高的组合套餐。
这种机制形成恶性循环:用户越想要简单套餐,员工越不敢办理。有些地区甚至关闭了单独办理通话或流量包的线上入口,必须到线下营业厅“面谈”,实际是为推销组合套餐创造机会。
五、技术迭代的隐形成本
5G基站建设成本是4G的3倍,电费开支更是惊人。某运营商省级公司数据显示,5G网络开通后,年电费支出增加2.3亿元。这些成本需要均摊到每个用户头上,单独卖基础服务根本覆盖不了开支。
套餐里捆绑的视频会员、云盘空间等服务,其实是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例如某视频网站给运营商的批发价是市价的1/3,运营商转手加价50%放进套餐,用户还觉得“白送了会员”。
未来会放开单独套餐吗?
短期内可能性不大。从2023年三大运营商财报看,融合业务贡献了61%的营收增长。不过随着“携号转网”全面推行,已有运营商在试点“模块化套餐”——允许用户自选3个基础服务模块,这种“伪定制”或许会成为折中方案。
普通用户要想省钱,可以试试这些招数:
- 保留老号码办理8元保号套餐
- 新办一张低价互联网套餐卡(如19元30G)
- 单独拉一条城中村宽带(通常比营业厅便宜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