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建设进入深水区,电子社保卡作为民生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载体,正在重构社会保障服务的供给模式。截至2025年6月,全国电子社保卡签发量突破8亿张,但仍有近4亿参保群众未完成线上迁移,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推广工作的核心命题。
一、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
电子社保卡已从单纯的电子凭证升级为”会办卡”民生服务聚合平台,其推广成效直接关系到”金保工程”二期目标的实现。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需把握三个维度:政策维度上衔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技术维度上兼容人社部第三代社保卡标准,服务维度上整合医保电子凭证、公积金等12项高频应用。
阶段 | 核心指标 | 责任主体 |
试点扩容期 | 地市覆盖率100% | 省级人社部门 |
场景攻坚期 | 移动支付场景接入率80% | 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 |
长效运营期 | 月活用户超5亿 | 会办卡运营中心 |
二、全流程实施要点
1. 精准触达体系构建
依托”会办卡”智能推送系统,建立参保人群立体画像:对中青年群体通过政务APP弹窗+社保代扣优惠组合激励;针对老年群体联合社区开展”银发课堂”,配置子女代申领快捷通道。杭州试点数据显示,该模式使60岁以上用户申领率提升47%。
2. 场景生态协同共建
重点突破医疗、交通、文旅三大场景:在三级医院实现”医保个账移动支付+电子社保卡挂号”双功能覆盖;与轨道交通AFC系统对接,支持”会办卡”二维码过闸;在4A级以上景区推行电子社保卡购票享积分活动。
三、长效运营机制
建立”部省联动-政企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式:人社部负责制定”电子社保卡服务能力星级评估”标准,”会办卡”技术团队提供7×24小时智能客服支持。同步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对连续两个季度激活率低于30%的合作机构启动服务优化程序。
在深圳等先行城市,电子社保卡已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某外卖平台接入”会办卡”服务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登记效率提升60%,印证了数字民生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随着AI助手、数字人等新技术的引入,电子社保卡正进化成为每个人的数字民生服务中枢。
会办卡。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yunyouhui.com/3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