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18套餐为何下架?用户权益何在?

近年来,中国联通18元套餐的消失引发大量用户不满。这一低价套餐的下架不仅反映了运营商经营策略的转变,更暴露出通信行业长期存在的用户权益保障问题。本文从政策背景、市场逻辑与用户困境三个维度,剖析这一现象

近年来,中国联通18元套餐的消失引发大量用户不满。这一低价套餐的下架不仅反映了运营商经营策略的转变,更暴露出通信行业长期存在的用户权益保障问题。本文从政策背景、市场逻辑与用户困境三个维度,剖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联通18套餐为何下架?用户权益何在?

一、套餐下架背后的三重推力

1. 政策导向下的市场整顿
2024年工信部出台《关于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的通知》,明确要求运营商停止无序价格战。该政策直接导致联通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将重点转向中高端套餐。广东某营业厅工作人员透露:“文件要求套餐资费不得低于成本价,18元套餐的流量成本早已突破这个红线。”

2. 运营商成本压力陡增
5G网络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基站年维护成本较4G时期增长40%。以18元套餐包含的5GB流量计算,实际网络使用成本已达12-15元,剩余3-6元需覆盖客服、营销等费用,基本无盈利空间。运营商内部数据显示,此类套餐用户贡献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仅为高端用户的1/5。

3. 市场竞争策略转型
三大运营商在2024年签署《行业自律公约》,约定逐步淘汰月租低于30元的套餐产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三大运营商新增用户中,选择58元以上套餐的比例已达73%。

套餐类型用户占比ARPU值投诉率
18元套餐8.2%21元35%
58元套餐41.7%54元12%

二、用户权益受损的四大痛点

1. 强制升级套路泛滥
2024年9月,广东江门用户投诉称,客服以“套餐下架”为由诱导其升级至28元套餐,事后查证原套餐仍在售。黑猫平台数据显示,类似投诉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80%,涉及隐瞒合约期、夸大升级必要性等话术。

2. 合约陷阱防不胜防
用户在变更套餐时,常被绑定12-24个月合约期。浙江用户王某反映:“办理时只说月费优惠,半年后想换套餐才发现要交130%违约金。”这种合约条款通常隐藏在长达20页的电子协议中。

3. 服务差异对待明显
保留低价套餐的用户普遍遭遇区别对待:投诉响应时长超48小时、基站信号优先保障高端套餐、线下营业厅拒绝办理保号套餐等。北京某社区基站日志显示,晚高峰时段低资费用户网络请求响应延迟达300ms,是高端用户的3倍。

4. 维权渠道形同虚设
2025年3月,山东用户李某申请恢复原套餐被拒,客服建议“去营业厅办理”,而线下网点却称“需总部审批”。这种踢皮球式处理,导致38%的投诉最终不了了之。

三、破局路径与权益保障

1. 现存替代方案选择
(1) 保号套餐:部分地区仍可通过发送TBL4到10010办理18元套餐,含30分钟通话+200MB流量,适合备用号码
(2) 政企套餐:与单位合作的29元套餐,含10GB流量+100分钟通话,需提供在职证明
(3) 携号转网:转入虚拟运营商,如小米移动有15元保号套餐,但信号覆盖较差

2. 依法维权操作指南
① 通话录音:根据《电信条例》第41条,客服承诺具有法律效力,建议全程录音
② 书面申诉: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交纸质投诉,法定15个工作日内须获书面答复
③ 集体诉讼:2025年广东已有用户发起集体诉讼,主张运营商单方变更合同违约,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这场套餐变革本质上是运营商利益与用户权益的博弈。当企业以“优化产品结构”之名行涨价之实时,更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动态成本公示机制,让套餐定价回归透明。消费者也需破除“低价即划算”的固有认知,在服务质量与资费标准间寻找新平衡点。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