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不再,广电的选择究竟怎么样?

近年来,随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在宽带市场的持续发力,广电系企业原本依赖的宽带业务逐渐失去优势。尤其是2023年中国移动与广电的共享协议到期后,广电的宽带用户增长近乎停滞,部分区域甚

近年来,随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在宽带市场的持续发力,广电系企业原本依赖的宽带业务逐渐失去优势。尤其是2023年中国移动与广电的共享协议到期后,广电的宽带用户增长近乎停滞,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用户流失。面对这种局面,广电如何调整战略方向,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宽带不再,广电的选择究竟怎么样?

一、广电宽带为何难以为继

广电的宽带业务曾借助与中国移动的共建共享模式快速扩张。2018年双方协议明确,广电租用移动光纤网络,以「广电宽带」品牌独立运营。这种模式让广电在零基础的情况下,三年内发展出超4000万用户。但随着协议到期,移动不再提供网络资源支持,广电自建网络的短板彻底暴露。

核心矛盾集中在三方面:

骨干网资源严重不足。截至2023年底,三大运营商光缆线路总长度超6000万公里,而广电自建网络不足百万公里。接入网覆盖存在断层,城市小区光纤到户率仅30%,农村地区更是低于10%。运维体系尚未成熟,故障响应时长平均比运营商多出6小时。

对比项三大运营商广电
骨干网容量100Tbps级10Tbps级
城域网覆盖率95%以上40%
单用户成本0.8元/Mbps2.3元/Mbps

二、用户流失背后的深层逻辑

价格战失灵的困境尤为明显。当广电将100M宽带价格压到360元/年时,运营商立即推出「手机套餐送宽带」策略,实际资费折合每月不足20元。更关键的是,广电宽带用户普遍存在「二套网络」现象——80%用户同时购买运营商宽带作为备份,这种消费习惯导致广电用户黏性极低。

三、转型路上的四个可能方向

面对宽带业务收缩,广电正在探索新的生存路径。从各地试点情况看,有四个转型方向渐趋清晰:

方向一:回归内容服务本源

广电手握全国唯一的IPTV集成播控牌照,可强化4K/8K超高清内容制作。例如江苏广电已推出「极视影院」专区,聚合超3万小时独家版权内容,尝试通过差异化内容拉动用户付费。

方向二:深耕智慧家庭场景

依托广电网络双向改造,广东、浙江等地试点家庭安防、智能家居控制等服务。深圳天威视讯推出的「电视+门禁」系统,已覆盖当地15%的小区,服务费年收入突破8000万元。

方向三:政企服务突围

在应急广播、雪亮工程等领域,广电具有政策优势。湖南电广传媒承接的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单笔合同金额达3.6亿元。这类项目毛利率可达40%,远超消费级业务。

方向四:开放合作新模式

北京歌华有线尝试与联通共建5G基站,共享管道资源。这种「用管道换通道」的模式,既能降低5G建设成本,又能获取运营商的内容分发资源。

四、生死局中的关键抉择

广电的转型面临两大抉择:到底是坚持「网络+内容」双轮驱动,还是彻底转向轻资产运营?从资金实力看,全国广电年营收总和不足三大运营商的十分之一,自建5G网络需投入超千亿元,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更现实的路径或许是聚焦区域优势。例如陕西广电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秦风视界」平台,聚合皮影、秦腔等特色内容,在关中地区付费用户转化率达18%,证明垂直领域仍有深耕空间。

未来的广电可能呈现「省为战团」的格局:经济发达省份专注智慧城市项目,中西部省份强化政企服务,边远地区则依托应急广播体系维持存在感。这种分化既源于资源禀赋差异,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