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遭遇"联通39元套餐"消费陷阱。这个打着"不限流量""免费升级"旗号的套餐,在办理过程中暗藏猫腻,导致大量用户话费莫名翻倍,维权群人数一周突破5000。这场看似普通的套餐推销,为何能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纠纷?
一、馅饼变陷阱:39元套餐的三大套路
家住杭州的李女士向我们展示了她的通话记录:去年10月接到自称联通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她的姓名和套餐信息,称"回馈老用户可升级5G套餐,月租仅39元"。办理后第二个月,账单金额却变成78元。
套路1:文字游戏玩得溜所谓"39元套餐"实际由19元基础套餐+20元"专属服务费"构成。业务员在推销时,会将两项费用统称为"月租",而纸质合同用极小的字体标注费用组成。北京消费者王先生提供的合同显示,附加条款字体仅有正文的1/3大小。
套路2:流量不限量≠不限速宣传中强调的"不限量"存在重大误导。用户张先生实测发现,使用超过10GB后网速降至128kbps,"连微信消息都发不出去"。这种限速条款在办理时从未被提及,客服解释称"行业通用规则"。
套路3:免费体验变自动续费最隐蔽的当属"免费体验3个月"话术。郑州刘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同意体验后未收到任何提醒,第四个月突然被扣39元。客服表示"体验期结束后自动续约",而取消需要本人持身份证到营业厅办理。
项目 | 正常套餐 | 问题套餐 |
---|---|---|
费用构成 | 单一月租 | 组合收费 |
限速说明 | 明确标注 | 隐藏条款 |
合约期限 | 自主选择 | 默认续约 |
办理渠道 | 官方渠道 | 电话推销 |
二、维权路上的三重难关
当用户发现问题试图维权时,往往会遭遇"踢皮球"式处理。广州消费者维权联盟收集的237份投诉记录显示:
• 72%的投诉者被要求"提供通话录音"
• 58%遭遇过"48小时回复"拖延战术
• 33%在营业厅被告知"电话推销非官方行为"
法律专家指出,运营商对合作渠道的监管存在明显漏洞。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告知商品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外包电销团队为完成业绩,往往采用"选择性告知"的话术。
三、四招教你避开套餐陷阱
1. 警惕主动来电:官方客服通常不会主动致电要求升级套餐,接到此类电话应先通过官方APP核实
2. 咬文嚼字问细节:要求对方逐条解释"总费用构成""限速阈值""违约金标准"等关键信息
3. 保留证据链:通话时开启录音,办理后立即截图保存电子协议,纸质合同要逐页拍照
4. 善用申诉渠道:遭遇推诿时,可登录工信部官网提交申诉,按规定运营商须在15个工作日内处理
截至发稿,已有17地消协介入调查。中国联通官方回应称"正在核查合作商资质,将优化办理流程"。这场风波暴露出电信行业"外包失控、监管缺位"的老问题,也提醒我们:面对"优惠套餐"时,多一分警惕就少一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