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不断有消费者反映,中国联通76元套餐卡存在严重消费陷阱。多名用户遭遇业务员话术诱导、套餐内容缩水、合约期暗藏猫腻等问题,维权过程中更发现话费预存款难以追回,形成典型的连环消费骗局。
一、学生亲历:五年合约变枷锁
2021年11月,高中生小王在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业务员反复推荐"优惠套餐":原价76元套餐折后每月50多元,半年后可自由变更。实际办理后却发现每月固定扣除76元,且捆绑长达五年半合约。这种案例并非孤例,2025年3月广州消费者同样遭遇类似手法——业务员以"降套餐"为名,通过人脸识别等流程私自办理新卡,200元预存款直接转为冻结资金。
宣传承诺 | 实际情况 |
---|---|
月费50余元 | 每月扣费76元 |
半年可变更 | 五年半合约期 |
预存话费自由使用 | 资金转为定向冻结 |
二、营销话术四大套路
根据消费者投诉记录,业务员常用的话术陷阱包括:
- 偷换概念:将"开新卡"说成"套餐升级",2024年12月有用户被上门服务人员以"5G升级"名义办理新卡,强制充值100元
- 虚假优惠:2025年1月出现的9元100G流量卡,激活后变成29元套餐,预存费用不予退还
- 合约欺诈:宽带业务中存在"保底消费送手机"等话术,实际捆绑高额分期付款
- 信息阻隔:办理过程多在业务员手机端操作,消费者无法查看完整协议
三、维权困境与应对策略
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76元套餐相关投诉存在三大处理难点:
- 预存款定性模糊,运营商主张为"服务开通费"而非普通话费
- 电子协议存证困难,业务员操作时多使用自有设备
- 诉讼成本过高,海南消费者曾因98元损失放弃维权
专业律师建议采取"三步取证法":现场录音确认口头承诺、要求纸质协议副本、立即截屏电子账单。2025年3月有消费者通过完整保留业务员承诺录音,成功获得三倍赔偿。
四、行业监管亟待加强
对比三大运营商投诉数据,联通在套餐纠纷方面的投诉率连续三年居首。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代理商与联通存在特殊合作关系,2023年5月曝光的海口骗局中,涉事企业仍能正常开展业务。这种现象暴露出运营商对代理渠道管理失职,客观上形成灰色产业链。
目前工信部已就合约套餐问题启动专项整顿,重点核查"合约期超过36个月""预存款不退"等违规行为。消费者可通过12300电信申诉平台提交完整证据链,按规定运营商需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答复。
随着5G业务推广,各类套餐套路呈现技术化趋势。从人脸识别滥用到二维码陷阱,消费者不仅要提高警惕,更需养成留存电子证据的习惯。只有完善监管与增强用户意识双管齐下,才能遏制通信领域的消费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