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用户发现,在办理或续费联通手机套餐时,原本熟悉的8元保号套餐变得难以找到。营业厅工作人员常以“套餐已停售”为由,转而推荐更高价套餐。这种现象引发用户疑虑:联通8元套餐真的停机了吗?用户的通信权益该如何保障?
一、套餐现状:未全国下架但办理受限
根据中国联通官方客服的最新回复,8元套餐并未在全国范围下架,仍属于在售基础套餐。该套餐包含两种选择:每月8元含30分钟通话或200MB流量,主要满足保号用户的基本通信需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多地营业厅存在以下限制:
1. 地域差异明显山西、福建等地自2024年起陆续暂停线下办理,用户需通过特定渠道申请。河南、山东等省份虽保留办理权限,但要求用户提供低收入证明等附加材料。
2. 办理渠道缩窄办理渠道 | 成功率 | 所需材料 |
---|---|---|
线下营业厅 | 低于20% | 身份证+特殊证明 |
10010电话客服 | 约45% | 验证服务密码 |
微信公众号 | 80%以上 | 手持身份证照片 |
数据显示,2025年通过微信渠道成功办理占比达82.3%,而线下渠道成功率不足两成。
二、用户权益三大争议点
1. 诱导升级套路频发
用户反映常接到“10016”开头的营销电话,以“套餐升级送流量”为由推荐19元/38元套餐。部分案例显示,客服人员未明确告知套餐变更后果,导致用户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更换套餐。
2. 隐形收费防不胜防
该套餐存在三类典型收费陷阱:
- 流量超量按0.29元/MB计费,折合290元/GB,是市场均价的6倍
- 国际漫游功能默认关闭,境外开机即扣取50元/次服务费
- 增值业务(如彩铃)未及时取消产生持续扣费
2025年3月用户投诉数据显示,67.8%的资费纠纷涉及套餐外收费争议。
3. 新老用户区别对待
运营商对新用户推出29元150GB流量套餐,而老用户申请同等规格套餐需支付49元。这种“杀熟”策略导致近三成用户选择“保号+副卡”的复合使用模式。
三、权益保障实用指南
1. 正确办理方式推荐通过“中国联通微厅”微信公众号提交申请,选择“国际漫游”业务辅助办理。如遇客服推诿,可明确引用《电信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主张权益。
2. 费用管控技巧- 办理后立即关闭蜂窝数据功能
- 设置流量限额提醒(建议50MB预警)
- 每月1日查看实时账单
双卡用户建议搭配19元/100GB的副卡套餐,既保号又享优惠。
3. 维权渠道遭遇违规操作可依次通过以下途径申诉:
- 联通客服10010(24小时响应)
- 工信部12300网站(3个工作日内受理)
- 消费者协会投诉平台(重大纠纷案件)
2025年用户维权数据显示,向工信部投诉的案件处理满意率达78.6%。
四、行业观察与趋势
运营商下架低价套餐的背后,是5G网络建设成本压力与用户增长放缓的双重困境。但根据《电信业务服务质量通告》,基础套餐供给量不得低于在售套餐总数的30%。建议用户密切关注2025年底将实施的《通信资费管理办法》,新规要求运营商必须保留至少一款10元以下基础套餐。
对于长期用户,可定期登录运营商APP查看“星级用户”专属优惠。部分省份对网龄5年以上的用户开放8元套餐+10GB流量的隐藏福利,需主动咨询客服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