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多地用户发现中国联通8元保号套餐无法办理,客服以“套餐停售”为由拒绝变更申请。这一变动引发大量投诉,甚至出现用户向工信部集体维权的现象。消费者普遍质疑:为何低价套餐总被运营商“区别对待”?
一、套餐取消的真实原因
从运营商内部文件显示,8元套餐下架涉及多重利益考量。首先是存量用户价值压榨,老用户月均消费普遍高于新用户,保留低价套餐直接影响企业营收。其次是5G推广压力,福建联通工作人员透露,2025年5G基站维护成本同比上涨37%,需通过套餐升级分摊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套餐结构设计矛盾。对比三大运营商保号套餐可见:
运营商 | 套餐名称 | 资费 | 包含内容 |
---|---|---|---|
中国联通 | 流量王 | 8元 | 200MB流量/30分钟通话 |
中国移动 | 自由选 | 8元 | 100MB流量/无通话 |
中国电信 | 无忧卡 | 5元 | 无流量/无通话 |
表格显示联通套餐性价比最高,这正是其急于下架的主因——套餐外流量费高达0.29元/MB,是市面价格的6倍,构成主要利润来源。
二、用户遭遇的典型困境
1. 变更限制与诱导升级
厦门用户王某称,2025年3月办理套餐变更时,客服先告知“系统故障”,后推荐29元套餐称“更划算”。这种话术已成标准流程:先否认低价套餐存在,再虚构优惠政策。更有多地用户反映,在未确认的情况下被擅自更改套餐。
2. 隐形收费陷阱
保号套餐暗藏三大收费风险:
- 流量超额:200MB仅够日常待机,误用1GB需额外支付80元
- 功能扣费:彩铃、来电提醒等增值服务默认开通
- 国际漫游:未单独关闭功能可能导致单日扣费超600元
3. 维权成本攀升
福建用户张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向10010投诉被拒→转10015未果→工信部申诉耗时45天→最终恢复套餐。这个过程消耗12小时通话时长,还要应对“影响征信”等恐吓话术。
三、实用应对策略
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建议采取分级应对方案:
1. 坚持保留原套餐
- 立即关闭蜂窝数据切换功能(设置-蜂窝网络-网络选择)
- 每月1日通过联通APP核查套餐状态
- 遭遇强制变更时,引用《电信条例》第二十四条维权
2. 已变更套餐的补救
- 收集通话录音、聊天记录等证据
- 通过微信公众号“工信部12300”提交申诉(需包含:
- 运营商拒绝办理的书面证明
- 近三个月消费账单
- 身份证明文件)
3. 替代方案选择
- 携号转网:电信无忧卡月费5元,但需确认本地信号覆盖
- 主副卡搭配:保留联通号接打电话,办理19元/月的纯流量卡
- 企业套餐:部分集团客户仍可办理6元/月的内部保号套餐
这场套餐风波折射出通信行业深层矛盾:当5G建设投入与用户资费承受力产生冲突时,运营商选择牺牲老用户权益。消费者需保持警惕,及时核查套餐变更,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