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刷到「联通9元套餐」的广告,乍一看月租不到十块钱还能用几十G流量,恨不得马上掏钱办理。可这种套餐真能闭眼入吗?咱们今天就把宣传单翻个面,看看背后的门道。
一、套餐内容藏着两副面孔
市面上打着9元旗号的联通卡主要分两类:基础版像经济型轿车,每月3G通用流量+10G定向流量+100分钟通话;升级版堪比首年免费保养的豪车,前12个月给100G通用流量+500分钟通话。不过要注意,这些「骨折价」大多要预存50元话费才能激活,有些甚至原价是19元/月,前6个月打完折才变成9元。
套餐对比表(月均费用)基础版 | 升级版 | 移动19元卡 | |
通用流量 | 3GB | 100GB(首年) | 3GB |
定向流量 | 10GB | 0 | 15GB |
实际月均支出 | 首年9元,次年19元 | 首年9元,次年39元 | 19元(长期) |
二、三大套路防不胜防
1.价格戏法
有用户办完卡才发现月租是39.9元,宣传中的9元是把小数点抹零后的「艺术表达」。更坑的是「自动续约」条款——你以为优惠能一直用,结果第二年运营商悄咪咪把月租涨回原价,连短信提醒都省了。
2.流量障眼法
定向流量看着挺美,10GB却只能刷指定APP。有人试过,光微信视频聊天2小时就耗掉1.5GB通用流量。要是超额了,5元/GB的收费比火锅店纸巾还贵。
3.物联卡陷阱
部分低价卡其实是给共享单车设计的物联卡,不能打电话发短信,网速还被限得死死的。有买家吐槽,说好的5G网速实际比2G还慢,刷个健康码都要转圈半分钟。
三、真实用户现身说法
年轻宝妈李女士觉得划算:「当备用卡追剧够用,首年100G流量刷完《甄嬛传》还能剩」。但程序员张先生踩了雷:「第二年月租突然变39元,客服说当时签字同意的条款第8页第3行有说明」。
四、四步避坑指南
第一查合约期:盯着宣传页「长期优惠」字样的,要翻到最底下看是否写着「优惠期12个月」。
第二验功能:付款前让客服视频演示通话功能,物联卡一打电话就露馅。
第三算总账:把预存费、月租涨幅、流量超额费加起来,看看两年总支出是否比官方套餐更贵。
第四留证据:截屏保存商家承诺的「永久9元」等宣传语,后期维权能派上用场。
五、这些人适合办理
家里老人接孙子放学路上听听戏、学生党宿舍里刷网课、外卖小哥接单专用号,这类月流量消耗<5GB的群体可以考虑。但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还是选三大运营商29元/月的正规套餐更稳妥。
说到底,9元套餐就像商场特价区的临期食品——用得巧能省钱,但得睁大眼睛看保质期。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包装成馅饼的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