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消费者发现,与其他通信运营商相比,中国联通在“低门槛话费套餐”上的选择似乎较少。尤其是面向学生、老年群体或低消费用户的市场中,联通的优惠套餐显得不够灵活。这种现象背后,既有行业监管的深层影响,也与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
政策收紧:价格战被戴上“紧箍咒”
2019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的通知》中明确提到,运营商不得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争夺用户。这一规定直接限制了运营商推出超低价套餐的空间。例如,某地方联通曾计划推出月租5元的“扶贫套餐”,但因涉嫌违反政策而被迫调整资费结构。
监管部门的核心考量在于防止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失序。过去三大运营商为争夺用户,曾出现过“9元无限流量”等极端套餐,结果导致基站超负荷运行、网络质量下降,最终损害所有用户的权益。
对比三大运营商基础套餐(2023年数据)
运营商 | 最低月租 | 包含流量 | 通话时长 |
---|---|---|---|
中国移动 | 18元 | 2GB | 30分钟 |
中国电信 | 19元 | 3GB | 100分钟 |
中国联通 | 29元 | 5GB | 50分钟 |
从表格数据可见,联通的基础套餐门槛虽高,但单位流量成本更低。这种设计实际上在引导用户选择中等价位套餐,避免陷入低价陷阱。
战略转型: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联通在2020年启动的“聚焦战略”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5G、云计算等高价值业务。其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29%,远超传统通信业务增速。这种战略调整直接影响了套餐设计逻辑——与其用低价套餐吸引低消费用户,不如通过捆绑云存储、视频会员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价值。
例如在广东地区,联通将29元套餐与腾讯视频会员绑定后,ARPU(用户平均收入)提升了40%。这种策略使得联通在用户总量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利润增长。
成本压力:5G建设吃掉利润空间
截至2023年6月,联通5G基站总数达115万个。按每个基站年均维护成本8万元计算,仅基站运维一项年支出就超过900亿元。这种情况下,运营商需要通过中高端套餐获取足够的现金流。
某联通省级分公司员工透露:“现在公司考核重点从‘用户数’变成了‘收入质量’。新增一个低消费用户带来的收益,可能还抵不上SIM卡制作和渠道佣金成本。”
用户分层:精准服务取代普惠优惠
联通近年推出的“校园学霸卡”“银龄专享套餐”等产品,显示其转向精细化运营。例如针对老年群体推出的10元专属套餐,虽然基础资费不低,但包含上门教学、防诈骗提醒等定制服务,反而获得更高满意度。
这种转变背后是通信行业的共识: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单纯比拼价格已无法赢得市场。如何通过差异化服务留住高价值用户,才是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