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联通逐步取消8元低价套餐的举措引发广泛讨论。这一决策背后涉及企业经营策略、行业竞争格局和用户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一、运营商经营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8元套餐作为保号套餐的典型代表,其存在本身与电信行业的盈利模式存在根本矛盾。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的移动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已连续三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第一季度更跌至28.6元。相比之下,8元套餐用户贡献的营收仅占普通套餐的1/4。
套餐收支对比表套餐类型 | 月租(元) | 运维成本(元) |
8元保号套餐 | 8 | 15-18 |
普通套餐 | 59 | 20-25 |
上表显示,保号套餐实际处于亏损运营状态。更关键的是,这类用户普遍存在"双卡策略"——用低价套餐保留号码,另购第三方流量卡满足日常需求。这种消费模式直接导致运营商存量收入流失。
二、用户分层管理的新策略
运营商对用户群体的精细化运营需求是取消低价套餐的另一推力。数据显示,2024年使用保号套餐的用户中,75%为10年以上老用户,这些人往往绑定大量银行、政务等关键服务,客观上形成用户黏性。运营商借此实施价格歧视策略:向新用户提供29元150G套餐,却限制老用户升级。
资费差异对比
- 新用户套餐:29元/月(含150G流量)
- 老用户套餐:59元/月(含60G流量)
- 保号套餐:8元/月(无流量或200MB)
这种差异化定价暴露运营商的核心诉求:通过价格杠杆筛选高价值用户。据内部数据,2025年保号套餐用户投诉量同比增长240%,主要涉及套餐变更受阻、隐性收费等问题,增加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行业竞争格局的深层演变
5G网络建设带来的资本压力迫使运营商调整业务结构。2025年联通5G基站总数突破180万座,单站年运维成本约4.2万元。与此虚拟运营商和互联网套餐的冲击加剧,某电商平台销售的29元150G套餐用户规模已突破3000万。
市场竞争催生两个极端现象:一方面基础套餐资费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保号套餐套外资费畸高。以流量资费为例,8元套餐的套外流量费达30元/GB,是市场均价的6倍。这种"低月租+高套外"模式实为价格陷阱,最终损害企业信誉。
取消8元套餐本质上是一场用户争夺战。运营商试图通过套餐门槛设置,将低频用户转化为高ARPU用户或促使其离网。但该策略存在明显风险:2024年福建试点取消保号套餐后,当地携号转网率飙升58%,部分用户直接选择销号。